今天的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济济一堂,格外热闹。因为“丹青一生缘——画院五画师八十联展”的揭幕,老中青三代画师集体“回家”,其中就包括96岁的林曦明。
此次举办画展的五位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张迪平、唐逸览、赵豫、张森、杨正新,同庚,都属马,明年将满80周岁,可以说是画院如今最年长的一批画师了。展览以这五位老画师总计70幅书画作品,充分呈现他们壮心不老的艺术本色,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特别是数件巨幅新作,气势雄壮,笔墨老辣,为近年海上画坛难得一见的精品力作。
以这样一个展览为侧面,反映出的也是上海美术的一个历史截面,对于人们研究思考海派艺术的过去与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海中国画院作为海上名家聚集的艺术机构,几代画师坚持为人民而创作,画师们为国家和社会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画师们自己也成为了画院的核心力量,60多年来,画师们讴歌生活、紧跟时代,努力创作。不论是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篆刻,都在各个历史时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就此次展出的五位艺术家来说,张迪平的《雷锋》、张森的《毛主席诗词》、赵豫的《太行雄脊》、杨正新的《黄河》、唐逸览的《和平鸽》等,都是几代艺术爱好者印象深刻的杰作,创作伊始就让人耳目一新,并且经受住了历史的洗礼,历久弥新。
上海中国画院院长陈翔指出,此次办展的五位画师的艺术成长和成熟,都和画院息息相关。上海中国画院自1956年筹组以来,汇聚了上海地区最为优秀的书画艺术家,是海派艺术在20世纪后半叶的辉煌延续。“作为画院第二代书画艺术家的代表,五位画师既得益于画院的优秀传统,同时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为画院在新时期的新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长达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们各自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已经成为画院艺术发展史上的经典,成为画院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财富。难能可贵的是,五位画师虽然年近耄耋,但壮心不已,笔端气韵、纸上神彩,仍然生机勃发,艺术青春常在。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艺术传承、艺术历程,更能看到艺术创造、艺术精神。”
张迪平《烂漫秋光》,2016年
张迪平《瑞气云集》,2003年
张迪平《和平·百合》,2009年
张迪平尤擅花鸟画,白描、写意、没骨、泼墨兼而有之。1980年代起,她就开始探索花鸟画的创新了。
正如她的斋号“集思楼”,无论题材、风格、意境等,她都能集思广益,也无论中画西画,她都兼容并纳,且认可对“传统”应作广义的理解。
有评论家认为,张迪平的中国画艺术已达到一种脱俗化境的境界,其审美意向和审美风格已形成中国画特有的“静照”之灵。这是中国画的理想境界。
此次展出的《烂漫秋光》是她近年来的探索,泼墨、泼彩融为一体,水气淋漓、五彩生辉、互相辉映,很有现代感。
唐逸览《喜鹊报春 年年如意》,2021年
唐逸览《紫英崔秀舞东风》,2021年
唐逸览《长青》,2021年
唐逸览在小写意花鸟领域不懈探索。他的笔姿并不刻意张扬行草般的灵动,而是竭力发挥篆隶般的酣畅。
这样的笔姿,果敢而不失温润,注重直抒胸臆、挥洒性情展,展露一派勃勃生机。他也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仅扩展了花鸟画题材,浓浓的书卷气之外还多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温度。
赵豫《辉光日新》,2001年
赵豫《江山万里手卷图》,2003年
赵豫《江山清幽》,1999年
赵豫是上海中国画院为数不多来自北方的画家,画的多是大山大水。此次展览尺幅最大的一幅作品便是他的《辉光日新》,宽4.1米、高2.3米,画中劲有力的松柏之后,一轮红日格外夺目。
一方面,河南西峡的生活基础孕育了他山势体骨的北方气象,大山大水,气势雄阔;另一方面,南方的求学和生活经历又赋予了他用笔清刚,敷色秀润的艺术品格。
山水画的力与韵,在赵豫的笔墨抒发中融会贯通。
张森书法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2020年
张森《邓石如碧山书房联句》,2006年
张森《苏东坡后赤壁赋》六条屏,2010年
张森的书法诸体皆善,隶书尤其令人欢喜赞叹,蜚声书坛。
他早年从事的其实是科学研究,因而他的书法呈现出独特的思维模式,他往往把书法的点画从数学的角度去剖析,找出事物普遍性的一面。
杨正新《紫气东来》,2020年
杨正新《心疑骑日月,身已至蓬莱》
杨正新《荷风》
杨正新早年拜入海上四大花鸟名家之一江寒汀门下,完全可以凭借这传家的经典手艺与大众的审美习惯驰骋江湖,他却着意于求新求变。
他的写意花鸟独具一格,画风随意奔放,酣畅淋漓,善于用“线”来塑造形象,在线的韵味和节奏的把握上有独到的见解和处理方法。
杨正新给自己构建了一个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水墨世界。近年来,他笔下无论花鸟还是山水更是日趋抽象,将线的劲道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是将笔墨化为精神,泼洒化为情绪,点染化为符号,以达到尽情尽性的表现,带来崭新的视觉感染力。
作者:范昕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