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就地过年如何过出新意?记者了解到,在严格防疫的前提下,沪上各大文化场馆准备了丰盛的“文化年菜”,让人们过一个有温度、有内涵、有特色的“文艺新年”。作为上海市民文化节的重头活动之一,“锦画纳福康”——第十五届海上年俗风情展日前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拉开帷幕,以年画为切入口呈现中国博大精深的年文化。
绚烂的画面,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中国民间,年文化是最深广的文化。这之中,年画无疑是一张亮丽的名片,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过年的风俗、文化内涵在年画中都有体现。”本次展览的顾问、上海市收藏协会创始会长吴少华介绍,年画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作为中国画中一个独立的画种,形成最晚约在五代、北宋之际。当时,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日渐成熟的雕版印刷术、丰富的民间庆贺新年活动等,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到了明代,家家户户挂年画的风俗开始盛行,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四川的绵竹、山东的潍坊成为年画四大家;清代以后年画更普及,除四大家之外,福建的漳州、山西的平阳、重庆的浮梁、河北的武强年画等也深受欢迎。虽然不同流派的年画风格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世俗生活的生动写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以此次展出的《赵公镇宅》为例,画面上,财神赵公明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寓意:除瘟疫,消灾难,带财运,保平安。而一旁的《闹春图》,则通过童子闹春的热闹场景,祈求来年获得丰收。
《一团和气》《莲生贵子》《和合献宝》《天官赐福》《天上麒麟子 人间状元郎》《金沙滩设宴双龙赴会》……展厅内,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年画,展现了人们美好的祝福和对新一年的希冀。其中一幅“福”字年画最为惹眼,每一笔都是一幅图画。从上至下,有财神赵公明、刘海戏金蟾、麒麟送子、和合二仙、天官赐福、聚宝盆、牡丹花开富贵等。“里面包含了健康、幸福、平安、富贵等美好的祝愿,这个‘福’字诠释了江南人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也是对圆满人生的解读。”桃花坞年画的传承人乔麦解释道。
寓意吉祥,也忠实记录生活、时事
如果说在古代,年画是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那进入近代以后,它则成了社会生活的记录载体,新闻、时事、生活风尚等皆能入画。比如,在本次展览中,海派年画的代表——小校场年画,就带我们走进了百年前的上海。不少观众看完《豫园把戏图》后发现:原来当年九曲桥下的湖面上还可以乘船,各种杂耍栩栩如生,百年前的西洋镜今犹在。20世纪初,西方印刷技术传入我国,石印、胶印逐步代替手工木刻印刷,上海产生了一种具有广告功用的新型年画,因其画面附有年月历表而得名“月份牌年画”。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画家的积极参与、国家的重视,新颖的年画以反映新中国建设面貌和歌颂美好新生活为题材,画面焕然一新,充满朝气。此次展出的《女排夺冠》《理想》等现当代主题年画作品,很多中老年观众儿时家中都曾挂过。
除了一楼主展厅,此次海上年俗风情展还以“生肖有礼”为主题,甄选国内外两百余位优秀华人设计师的作品在二楼展厅展出,生动诠释传统生肖文化。与此同时,该展览以“纸无止境”为主题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非遗纸艺类盛宴,通过剪纸、撕纸、纸伞等延伸年画年俗的边界,引领市民共同去探索中华文化四大发明——造纸术所绵延而来的纸文化。其中非遗传承人华兴富的一套撕纸作品,展现了上海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的年前忙碌场景:厨房里吊着几盏灯,一位阿婆在院子里用一只大脚盆洗着全家人的衣服,另一位阿婆在厨房里端着碗忙碌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三楼的团团圆圆照相馆是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新春保留项目。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为市民提供有仪式感拍摄全家福的场所,春节前夕也 “上新”了。此次选取的背景是月份牌中常出现的场景,人们在拍照的同时,也是在“自制”月份牌。
作者:李婷
图片:叶辰亮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