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杜鹃,曾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去年5月,她因病暴瘦到25公斤,生命垂危被送进ICU。那段日子,她不能动,不能抬头,连翻身都得靠别人帮忙,一度想过轻生。如今,她却出现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大剧场舞台,用质朴的肢体语言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我来说,舞蹈意味着新生,它疗愈我的灵魂,点燃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杜鹃在舞蹈中找到了生命的火花。
杜鹃和编导宋欣欣在排练中
1月30日,素人舞蹈剧场作品《悠悠视界》揭开了神秘面纱,让不少观看试演的观众潸然泪下。与杜鹃一同站上舞台的,还有神经生物学博士在读生、互联网公司商业分析、六年级小学生……12位舞者从天南海北飞到上海,利用周末时间练舞、创排,为生活打开另一扇窗,也为情感找到一个出口。
以疫情为底色,述说真实的生命体验
《悠悠视界》是由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以下简称“国舞剧场”)制作出品的素人舞蹈剧场,演员来自各行各业。去年3月疫情期间,国舞剧场推出了一系列由青年舞者教授的线上舞蹈课程。在众多参与的观众中,剧院方收到11岁男孩悠悠的视频回课作业。男孩来自武汉,妈妈是一名忙碌的医务工作者,疫情期间一直是舞蹈与他作伴。
这个故事触发了青年编导宋欣欣的创作灵感,街舞舞者胡宏俊、编剧李然、音乐人阿鸣、灯光设计李博文也因此聚拢在一起。“最初,我们打算编一个悠悠的故事,找小演员来扮演悠悠。后来我们意识到,悠悠打动我们的地方正在于他诚实地舞出了自己的生活。如果我们编一个故事,就违背了这一点。”宋欣欣决定改变创作方向,让不同的舞者用不可替代的身体状态和舞蹈方式,述说真实的生命体验。“尽管作品里没有悠悠这个人物,但他点燃了这个项目。我们保留了作品名,‘悠悠’既可以当成点灯人,也可以作为形容词。”
《悠悠视界》以疫情为底色,展现平凡人的闪光点,让观众在剧场里感受到治愈和温暖。作品在2020年7月开启招募,吸引了百余位舞蹈爱好者,经过多轮海选,凝练成十余名演员的舞台呈现。去年10月起,这些舞者在每个周末进行排练,计划在今年5月21-23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场正式公演。
放下惯常标准,“不完美”的身体里也许蕴藏大好河山
在1月30日的试演片段中,12位舞者一一亮相,年龄跨度从8岁到66岁,其中有舞蹈学院的大二学生,也有从未经过专业舞蹈训练的“素人”。
26岁的蒋梦莹是神经生物学博士在读,她将参加《悠悠视界》的体验视作人生旅行。“在和《悠悠》相处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舞蹈更多的意义。这是一次旅行,途中收获了友情与成长;这是一份寄托,装着我现实世界里的愤懑与挣扎……她在我的眼中,‘非美’,但足够赤诚。”
26岁的博士生蒋梦莹将《悠悠视界》看作特殊旅行
25岁的广州人叶艺清,刚来上海不久,现在是自由职业者。“于我而言,《悠悠视界》就像一个情绪的宣泄口。很多成年人世界必须戴上的虚伪的面具和沉重的标签在这里都可以放下,那些在外界不能显露的自我都可以在这里得到释放。”
31岁的吴佳婧是一名互联网企业商业分析师,3年前开始接触现代舞后,她逐渐找到了“读好书、考名校、进名企”生活轨道之外的天地。“舞蹈是我认知自我和了解自我的一个支点,也给我打开了很多新世界,认识很多小伙伴。
“素人”身体未经规训,具有天然、纯粹而未经修饰的特质。“看他们跳舞,看的不是标准化、程式化的动作美感,而是这些具有真实生命经验的身体所拥有的不可替代的特殊质感和力量。”宋欣欣认为,在《悠悠视界》里,所有演员的身体都是平等的,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它们上面铭刻的是不同的个人信息和文化痕迹。“欣赏这一类作品,需要大家暂时放下对美以及舞蹈的惯常标准,那些并不‘完美’的身体内部也许自有大好河山。”
让普通人走上舞台,在艺术中开掘生命的另一重意义,出品制作《悠悠视界》也代表了剧院的态度。“这部作品诞生于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在这些招募者的舞蹈与经历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悠悠,并被饱含着真实情感的舞蹈深深震撼。”国舞剧场总经理张博文坦言。通过聚焦于舞蹈和日常生活的联系,“素人舞蹈剧场”在探索身体与生活的互动之中,追问着每一段生命经验的意义和价值,表达着对于当下现实的凝视与关怀。
作者:宣晶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