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乐圣” 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不少国家和地区筹划多年的纪念活动:“古典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将原纪念音乐节延期至明年;贝多芬诞生地德国波恩也将“贝多芬艺术节”绝大部分日程延期至明年8月……
然而,在中国、在上海,围绕贝多芬展开的各项纪念热潮一浪高过一浪:3月,上海交响乐团推出上海交响在“线”场系列音乐会——春天;此后,上海大剧院推出“致敬乐圣贝多芬”系列演出;秋天,重装启幕的上海音乐厅推出贝多芬特展;近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典947牵头,100位海内外音乐家在用一场长达16小时的马拉松音乐会致敬“乐圣”并向世界同步直播。
年末,当西方多个古典音乐重镇“时钟停摆”,上海已将纪念马勒逝世110周年的纪念活动提上日程——上海交响乐团与世界知名古典厂牌德意志留声机公司(DG)灌录目前全球唯一一张2021“马勒年”新录DG唱片,来自多个国家的音乐人汇聚上海助阵。
从 “贝多芬年”到“马勒年”,上海古典乐界高潮迭起的纪念活动,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延续——从19世纪末西方古典音乐在华传播的“母港”,到如今名团大师“年年见”“月月见”的“爱乐之城”,长达百余年的音乐启蒙与培育,得以成就蓬勃兴旺的艺术市场活力;也是人民城市满足人民需求的必然,要打造人文之城,以古典音乐为代表的高雅艺术,将成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精神支撑。
回望过去——百余年的启蒙传播孕育出20年的市场爆发期
在3月剧场演出尚未恢复之时,上海交响乐团就策划“线上”贝多芬纪念音乐会先行一步,是因为其与贝多芬的渊源已久。作为亚洲地区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现存的最早乐谱中就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欧洲乐谱。到了1936年,上交前身上海工部局乐队进行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中国首演。可以说,坐拥 “远东第一乐队”的上海,对于古典音乐的在华普及,就是从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巨擘开始的。
没有乐迷的 “爱乐之城”是寂寞的。就在几日前,市民许慎向上海交响乐团捐出了父亲珍藏的黑胶唱片——这是1929年上海交响乐团录制的唱片。
作为有档案记录的上交最早录制唱片,其“重见天日”,或将改写中国交响乐历史上现存最早录制唱片的纪录。经考证比对,唱片录制的曲目《魔法师之恋》问世不过十余年时间,足见当时上海与世界古典乐界联系的紧密。
随后的战争或许放缓了中西音乐交流发展的步伐,却让诞生之初属于贵族阶级的西洋古典音乐,在解放后的人民城市,真正飞入寻常百姓之家。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广播就有了常年推介古典音乐的节目。没有网络的年代,抱着收音机聆听交响乐,伴随着几代上海妈妈的胎教岁月,又伴随多少学子午休的闲暇时光。改革开放的浪潮把几代人的无线电启蒙化作蓬勃的古典音乐市场。
因而,上海对于“乐圣”贝多芬的热爱与欣赏,也早已不是停留在“欢乐颂” 或是“命运” 的旋律哼唱。1985年,为纪念贝多芬诞辰215周年,上交特别策划系列音乐会,使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第一次完整地呈现于上海舞台,黄贻钧、曹鹏、陈燮阳的接力指挥,让不少乐迷通宵在上海音乐厅等候售票,队伍绕了上海音乐厅好几圈。仅三年后,追捧“贝多芬交响全集”的盛况再度上演,开票后两小时八场音乐会12000多张票便销售一空。也是这一年,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录制了国内首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一个多世纪的深耕培育,在最近20年迎来市场发展高速期。伴随着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等综合性剧院的相继落成,全球十大古典乐团陆续来沪。多年间,古典乐迷也不再满足于“打卡”式观演,这倒逼着乐团不只带来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柴可夫斯基 《第五交响曲》等 “老三篇”,而是让更多冷僻小众的大部头甚至新作接受东方乐迷检阅。而从2014年朱晓玫,到今年岁末郎朗再度奏响,《哥德堡变奏曲》屡屡在申城实现票房“秒杀”。
展望未来 ——用好古典音乐大IP,让高雅艺术真正浸润人民城市
2012年,已故指挥大师马泽尔率英国爱乐乐团来沪演出,当他携手小提琴演奏新星陈佳峰,面对热情专业的上海观众,一再发出 “古典音乐的未来在中国”的感慨。八年过去,未来已来。接力般的贝多芬纪念活动,见证着上海作为东方古典音乐重镇的蓬勃市场,也彰显着城市自身演出硬件和演出团体上的实力和规模。从孕育传播到市场初具规模,业界普遍认识到,要成为真正的古典音乐之城,满足观众对于优质文化产品日益提高的需求,用好古典音乐大IP,让高雅艺术真正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上海还可以做更多。
对于上海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指挥家余隆来说,拥有国际知名度之后,乐团更应发出中国声音、上海声音。百多年前,马勒以唐诗译作为题材创作了《大地之歌》,让李白的浪漫狂想第一次乘着交响的翅膀远渡重洋。而立之年指挥过这部作品,余隆就埋下一个愿望,就是要请一位重量级的中国作曲家,来做一版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大地之歌》。叶小纲欣然应邀完成。从2005年作品问世至今已被频繁登上世界各地舞台。时值“马勒年”筹备与DG合作的第二张唱片,余隆再一次想到了这部作品,在演出之后,让东西方跨越百年的文化对话,镌刻进唱片,得到更广泛而长久的传播。
当引进世界名团名家亮相上海逐渐成为“日常风景”,更深入的艺术教育普及,更亲民的艺术传播姿态,正成为演艺行业新课题——如何让古典音乐所代表的高雅艺术文化氤氲于百姓生活。于是我们看到,上海音乐厅跨界“潮玩”领域,通过3D打印技术,让贝多芬“钻进了”盲盒,亮相动漫展;于是我们看到,上海交响乐团涉水直播带货,让“贝多芬” “莫扎特”化身主播,为古典音乐的文创周边“打Call”;于是我们看到,B站、抖音这些年轻人爱玩的流行文化App,也出现剧院开设、寓教于乐的古典音乐普及小课堂;于是我们看到,持续了多年的银杏音乐会不仅打破了剧场的围墙,演奏者与聆听者所构成的美好画面,更为冬日的上海增添一道靓丽风景。
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看来,为人民打造古典音乐之城,更长的路通向文化与精神,“今天我们纪念贝多芬,他已经不再是一个用来膜拜的神圣符号,他的作品全貌和艺术成就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所熟知”。随着古典音乐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大IP,对音乐的理解与认知突破了圈子或产业层面,不再满足于追求即时的轰动效应,而是以一种文化视角不断深入挖掘其内涵,成为人们精神和灵魂的栖所。而这,恰恰是人文之城、国际文化大都市气质品格的重要支撑。
作者:黄启哲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