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揭幕的“M/M上海制造”。
不必远行,申城各大艺术展馆里藏着全球艺术风景。今年长达八天的国庆中秋长假期间,集结在上海的艺术展览多达近两百个,其中陆续登场的新展就包括“隐秘的现实——上海美术学院具象实验室全国邀请展”“百年上海设计展”“M/M上海制造”“呐喊与回响——爱德华·蒙克版画及油画展”等40余个,不乏知名艺术家令人瞩目的首展、首秀,为即将开启的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暖场”,更为全球艺术交易产业切入“上海时间”预热。
《日出·印象》《呐喊》领衔西方艺术超豪华阵容
在刘海粟美术馆揭幕的“百年上海设计展”。
足不出沪,几个艺术展馆兜上一圈,人们便可饱览西方艺术近150年走过的历程。
家喻户晓的西方艺术大师莫奈和蒙克都以特展的方式强势登场。他们分别带着各自的杰作《日出·印象》和《呐喊》,出现在外滩壹号美术馆举办的“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和上海久事美术馆举办的“呐喊与回响——爱德华·蒙克版画及油画展”。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于欧洲达到顶峰,在西方艺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艺术发展到这里,一改此前严谨、写实的学院派等风格,强调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将瞬间光感定格下来,画面达到色彩和光感美的极致。“日出·光明”展共汇集了借展自法国巴黎马摩丹莫奈博物馆的包括莫奈9幅真迹在内的47件作品,交相辉映出一个丰满的莫奈与印象派。其中,被誉为“印象派开山之作”的《日出·印象》,是其问世近150年以来首次到访中国。印象派之后,艺术奔着现当代方向而去,令人眼花缭乱。由蒙克开拓出的表现主义绘画,可以说是其中重要的艺术流派,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呐喊与回响”展共展出挪威著名的冈德森收藏的53件蒙克版画及油画,创作时间跨度长达30年。蒙克珍贵的1895年石版画、也是他本人唯一手工上色版《呐喊》就在其中,这是《呐喊》主题作品本世纪首次到访——《呐喊》曾被BBC称作仅次于达·芬奇《蒙娜丽莎》的世界名画。
如若想要进一步理解西方现当代艺术生发的逻辑,不妨移步西岸美术馆的“时间的形态——蓬皮杜中心典藏展”。这个展览以法国蓬皮杜中心收藏的近百位世界顶尖艺术家的名作,在国内首次系统检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现当代艺术发展路径,网罗杜尚、毕加索、康定斯基、夏加尔、米罗等一连串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
当今一流的西方艺术什么样?看看这两个首展便可略窥一二。其中一个是刚刚登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M/M上海制造”展。这是法国知名设计工作室M/M(Paris)的中国首展,百余件回顾其30年设计生涯的作品被开放式地置于展厅,让观众潜入M/M(Paris)鬼马双侠的脑洞,体验一种视觉错乱的观看方式。另一个展览,则是新近于余德耀美术馆启幕的德国艺术家安德烈·布特兹在中国大陆的首个机构个展“光,色彩与希望”。展览呈现布特兹25年来的实践成果,围绕其最为人熟知的卡通形象与色彩风暴展开,带来他最新的系列创作。
展览里藏着中国美术史、海派艺术史、上海设计史
亲近中国本土艺术,时下几个带有梳理、回顾性质的特展难得一见,不容错过。
半部中国美术史,藏在正于朵云轩艺术中心举办的“大美朵云”朵云轩120周年珍藏精品特展之中。从宋代的马远、马麟到文徵明、陈洪绶、八大山人、任伯年等明清大家,再到吴昌硕、吴湖帆、张大千、傅抱石等近现代大家……这是120岁的朵云轩首次大规模晒出“家底”。针对高浓度的众多展品,策展方有意选择了一些有所关联的艺术作品加以并置呈现。例如,张大千的《番女掣厖图》与徐悲鸿的《纨扇仕女图》出现在同一面展墙上,这两幅作品都是全身人物画,并且画的都是年轻女子;同样生于1900年、与朵云轩同庚的谢之光、关良和林风眠,作品被组合成一排,分别呈现《洛神图轴》《唐僧取经图》和《赏花仕女图轴》;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四把扇子集结亮相同一展柜……
中华艺术宫推出的“水墨缘”系列展,讲述的是海派艺术的“中国故事”。目前亮相的是这个系列展的第一届,以“借古开新”“中西兼道”“现代标程”三个部分,聚焦八位近现代名家及其代表作。其中,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吴湖帆在对传统中国绘画的学习和延承基础上,师法古人,博采众长,呈现出借古开新的艺术面貌;林风眠、刘海粟是开创中西融合并有其独到之处的艺术大家;吴大羽、倪贻德的作品则洋溢着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和精神。
设计同样可被视为艺术的一个重要切面。新近登陆刘海粟美术馆的“百年上海设计展”,以300件展品串起的百年上海设计,其实也是百年中国设计。循着一件件鲜活的展品走过,人们能够发现,百余年来,“上海设计”其实是与“上海式的生活方式”形影相随的。无论哪个时期的上海设计,都显示出一个重要的设计精神与价值站点,那便是,它服务了上海乃至中国人的生活需求,满足了生活表相之下精神感官的多重享受,能够反映出时代审美与思潮的迁移。
作者:文汇报首席记者 范昕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