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当代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赢得这一奖项,获奖理由是“因为她无可挑剔的诗意之声,以朴素的美感使个体的存在有了普遍性”。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国内曾引进出版露易丝·格丽克的两部作品,《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月光的合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推出。
1943年露易丝·格丽克生于美国纽约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曾获普利策奖、全国书评界奖、2003-2004年美国桂冠诗人等各种诗歌奖项。她出版过十多本诗集,从《阿勒山》和《野鸢尾》开始,格丽克成了欧美诗坛“必读的诗人”。
业内评价,格丽克的诗长于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后期作品则通过人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包括爱、死亡、生命、毁灭。自《阿勒山》开始,她的每部诗集都是精巧的织体,可作为一首长诗或一部组诗。
读一读她的诗句《月光中的爱》:
玫瑰,金鸡菊,还有,黑暗中,金色的
国会大厦圆顶
变成了月光的合金,外形
没有细节,神话,原型,灵魂
充满了火,那实际上是月光,取自
另一个来源
……
“在她诗中的那些画面或场景就像是用高速摄像机录下的画面,然后经她重新剪辑后生成的图像组合,它们是缓慢的,也是异常清晰的……她有着能把一个貌似微不足道的瞬间转化为繁茂的神秘花园的能力,这也是一种能把任何印象化身为茧然后再让其中生命体破茧而出羽化成蝶的能力。”诗人赵松曾评价,对于露易丝·格丽克来说,一首诗的出现和完成固然是一个事件,关于生与死、关于遥远的记忆、关于特殊的日常时刻、关于始终耐人寻味的神话与传说、关于微妙的童话与故事,也关于滞重的家庭与爱、永远关系复杂的男人与女人。但所有的事件都不是她真正要传达的那个事件本身,而至多只是某种关于事件的“预兆”。
罗伯特·海斯曾称誉格丽克是“当今写作者中,最纯粹、最有成就的抒情诗人之一” ,其诗歌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她将个人体验转化为诗歌艺术——极具私人性,却又备受公众喜爱。但另一方面,这种私人性绝非传记,这也是格丽克反复强调的,“把我的诗作当成自传来读,我为此受到无尽的烦扰。我利用我的生活给予我的素材,但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它们发生在我身上,让我感兴趣的,是它们似乎是……范式。”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起颁布,到今天已成为世界文坛影响力最大的奖项之一,每年诺奖颁奖前后,都会引起全球范围的热议。从1901年至今,诺贝尔奖已有近120年的历史,累计117位得主获得了113次诺贝尔文学奖,其中女性得主加上今年的共有16位。202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奖金比2019年增加100万瑞典克朗,达到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760万元人民币)。
巧合的是,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的中文版权,也早在十余年前就被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揽入囊中,《骂观众》《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缓慢的归乡》《去往第九王国》《形同陌路的时刻》《试论疲倦》等9种作品中译本加印。
▲汉德克9部中译本
浩瀚书海考验着出版人的判断与前瞻性,如何主动出击布局版权?从去年彼得·汉德克到新晋得主露易丝·格丽克,世纪文景早在拿奖前就引进版权,提早布局“锁定”优质作者资源。“中奖率”这么高绝非偶然,其背后是上海出版业多年来的专业实力和深耕坚守。
作者:许旸
图片:出版方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