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淮海西路上的上海第十钢铁厂始建于1956年,过去,它因为创下了年产冷、热轧带钢 40万吨的纪录而锻造了一段辉煌时光;之后,这里被改建为市中心的一座创意园区——红坊,闹中取静之地让市民邂逅了美妙的艺术休闲时光。
而今,这里迎来了第三次变身——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IM上海长宁国际发展广场、“东方明珠凯旋中心”、“宝地新华大厦”、上海融侨中心等大型商办项目逐步竣工,其释放的80万平方米的商办空间,将成为新华街道、长宁区乃至上海新的中央活动区地标区域。“这里将引领多维艺术体验的生活方式,打造舒适宜人的城市艺术公园,让历史、艺术、文化三大要素更为密切的对话。”新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沈建忠说。
红坊曾是上海的文化地标,在许多人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作为沪上第一批规模较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她是城市再生、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典型案例。据新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祖谷透露,此次改造,保留了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等标志性区域,原红坊的艺术基因、文化脉络会继续延续下去,而且辐射范围更广,从以往的一个创意园区,延展到整个中央活动区。
这里即将陆续举办丰富的文艺活动,汇集公益类的群众文化项目,承办高规格的影视戏剧展演,让艺术基因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比如,“最IN新华”长宁大通餐车市集、2020年上海街头艺术节、2020世界城市日青少年创新嘉年华、新片场·国庆戏剧展演周、法华社丹节等都已经列入议事日程。
新华社区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荟萃。近百年来,无产阶级革命家贺子珍、市政建设专家赵祖康、工商界知名人士荣漱仁、桥梁工程专家李国豪、剧作家杜宣、音乐家贺绿汀、戏剧导演黄佐临、历史学家周谷城、教育学家周均时等都曾居住在此。辖区内有建造于19世纪50年代前的各式风格的洋房别墅274栋,其中“圆形、中国传统宫殿式、美国古典庄园式、铜皮铁屋”等建筑的式样独特而优美。著名斯裔匈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先生的旧居和他设计的外国弄堂别具一格。
今天开幕的“新华·中央活动区”创新融合主题艺术展览,通过“上生·新所”、“安肯·澳大利亚之家”和“幸福里”三个鲜活的城市更新案例,诠释了该街区“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的人文情怀。
以上生·新所为例,这里白天拥有川流不息的商务办公人群,晚上则吸引着市民在这里观光消费,享受时尚潮流的夜生活。百年前,这里曾是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规划设计的“哥伦比亚生活圈”的一部分,如今,通过“留、改、拆”的城市更新理念,原有单一、封闭的生产区转变为向公众开放的街区,集文化、创意办公、商业、餐饮、零售于一体。据介绍,上生·新所的治理改造经验,将复制到新华街道的新片区,真正将其建设为宜商、宜居、宜业之所。
作者:李婷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