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铜管组金奖得主曾韵今晚将亮相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为观众带来圆号独奏音乐会。他将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圆号曲目献给上海观众,也将带来“圆号天才”独特的音乐魅力。
“圆号也许是古典音乐历史中最古老的一件管乐器。数百年里,圆号在材质上经历了从兽角到金属的变革,而在表达能力上也实现了从自然泛音到半音化的跃进。”谈及曲目编排理念,曾韵介绍说,“不同时期的圆号拥有着符合当时时代气质的曲目。从今天的视角出发,每个时期的作品都精准地赋予了圆号不一样的声音,这要求演奏者通过独到的诠释给予观众截然不同的欣赏体验。因此我从横跨300年的时间范围里,选出了在各个时期最中意的圆号曲目呈现给上海观众。”
曲目单上一首“佚名:降E大调圆号协奏曲”吊足众人胃口。曾韵透露,“这是一首归属有极大争议的作品。虽然在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内存有该作的复制手稿,但仅仅是一份由18世纪下半叶一位不知名的编者于德累斯顿复制的一版,并且是没有文字资料的稿件,所以在源头问题上也暂无据可考。”
相较而言,为圆号而作的作品其实并不多。曾韵竭力在有限的曲目中挑选不应被错过的好声音,许多作曲家的名字观众甚至可能都是第一次听到。像简·维涅利的《圆号与钢琴奏鸣曲》,圆号在舒适、明亮的音域里与复杂厚重得钢琴交织渗透。德国作曲家福尔克尔·大卫·基希纳大胆革新的三首音诗,用近乎极简主义的织体佐以钢琴非常规的演奏法,重新定义了人们对于圆号和钢琴的传统认知。
此外,弗兰克·劳埃德改编的J.S.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马克西·桑托斯改编的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以及埃里克·鲁斯克改编的让-巴蒂斯特·阿尔班《威尼斯狂欢节》,则把熟悉的旋律换上另一种听感。
站在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的领奖台上,曾韵19岁。
创始于1958年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每四年举办一次,被誉为古典音乐界的“奥林匹克”。作为全球最权威的古典音乐赛事之一,柴赛是无数音乐家心中向往的圣坛。曾韵的折桂,为中国吹响了一声宏亮的号角。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中国人在世界圆号演奏领域取得如此之高的成绩。
在曾韵还只有四、五岁时,他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给来家作客的亲戚表演指挥。谁也不曾料想到这个当年拿着筷子尽情挥动的孩童,日后会成长为舞台上的冠军。曾韵的父亲虽说是四川交响乐团的圆号首席,但孩子这条路能走多远,作为职业乐手的他似乎心里也没底。为此,父亲专程带着曾韵上北京找了老法师给“鉴定”。
“来考吧。”著名圆号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诚心简简单单的3个字,给了曾韵莫大的信心。2011年,曾韵以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并成功入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师从温泉教授。“温泉老师就像是大海里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每一步。”曾韵对于恩师的教诲始终铭记于心。
只身一人赴京求学,曾韵放弃了同龄孩子恣意玩耍的无忧年岁。他戏嘲“这是一种唯有音乐的孤独。”这份自律和坚持,让他日渐羽翼丰满。在斩获柴赛金奖之前,曾韵已经获得了第28届意大利 "Città di Porcia"国际圆号比赛金奖,并以"免预选"资格直接挺进第72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比赛,不断刷新中国人在国际圆号比赛中的最好成绩。
纷至沓来的荣光给了还在求学的曾韵一个新的起点,去敲开自己的职业生涯。“比赛给了我一个检视自己的机会,去发现不足,也是对过往一段时期的总结,从而让我更有底气地开始下一段人生经历””曾韵说。
图文素材来源:上海交响乐团提供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