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方向。
昨天下午,上海全市各创作单位代表齐聚一堂,寻找文艺创作从高原攀向高峰的更优解。这场会议在发布了首批39个重点项目后,把更多时间留给了思考。自查短板、找创作的 “牛鼻子”,上海文艺战线目标清晰——站在时代的里程碑前,力争交出能体现历史高度、彰显时代精神的扛鼎之作。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文艺创作的坐标应当在哪儿?与会者达成共识,就在全面小康和建党百年两个重要节点。通过坚持对标对表,聚焦重点发力,狠抓责任落实等,上海要拿出富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质的作品,创作出能记录时代、影响社会、抚慰人心的作品。惟其如此,才能不负上海这座英雄城市的厚爱。
以创作上的花繁叶茂,支撑起建党百年文艺叙事的四梁八柱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深植于城市基因。着力推进建党百年的相关文艺创作,从短期看,是献礼时代;而从长远论,形成上海红色文艺的创作矩阵,是做厚做强上海红色文化的品牌价值。
首批39个重点项目中,电影《1921》作为重中之重正在车墩紧张拍摄,影片将把观众带回一个伟大政党的原点,回首1921年在上海发生的开天辟地事。纪录片《理想照耀中国》、综艺《闪亮的名字》、歌剧《晨钟》、昆剧《红色娘子军》,以及电视剧《光荣与梦想》《功勋》《大国担当》《在一起》等分别从中国共产党诞生、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改革开放、援非抗击埃博拉、中国人民伟大抗疫斗争等时间段落进入,回溯建党百年来的筚路蓝缕与波澜壮阔。
以创作上的花繁叶茂,支撑起建党百年文艺叙事的四梁八柱。在对标过程中,创作者提出,歌剧《晨钟》已有了不错的创作基础,但仍需在不断打磨中坚持守正创新,彰显中国歌剧特色;沪剧《一号机密》有个大众喜闻乐见的“谍战”底本,但好题材仍需好加工,还得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章;纪录片《龙华》和广播剧《龙华颂》则力图用不同艺术叙事,为龙华烈士陵园的英烈故事创作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抒写幸福生活的景象与味道,凝练上海城市精神的丰富内涵
优秀的文艺作品有个“软指标”——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上海,把这个概念更具象化一些,就是拥有生活质感、上海特色的幸福生活。
正因为上海的故事无可穷尽,超过三分之一的首批重点项目都打着鲜明的上海烙印。比如电影《大城大楼》,讲述的是上海中心“金领驿站”的党建故事。鲜明的时代气息、上海市民耳熟能详的点滴,都是影片创作的坚实基础。
但相对于我们脚下这座城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发展,上海元素在这批重点项目中的露出还远远不够。以电视剧《城中之城》为例,它根据上海作家滕肖澜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以两代金融人的职业选择与命运,折射出上海及中国金融的发展史;但同时,上海金融题材的文艺创作其实是瘠薄的,仅有2018年的电视剧《大浦东》勾勒过一番。对此,业界指出,某种程度上,上海重大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缺乏有影响力的大作品,更遑论文学到影视、舞台的转化了。
事实上,正在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全面强化“四大功能”、全力实施三项新的重大任务的上海,有太多故事值得讴歌、记录。在大飞机、上海光源、智慧岛建设等关乎未来的领域,上海的建设者都留下了足够振奋精神的事迹,缺少的是文艺创作者深扎进城市的慧眼与匠心。所幸,文学界已在行动。比如上海市作协组织的“红色起点”系列,《奋斗与梦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叙事(1978-2020)》等项目,均在此次39个重点项目的推进列表中。
身在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素材。需要的,是热爱这片土地的创作者从历史与现实、物质与情感、城市与生活等维度,发掘好故事,抒写出小康社会幸福生活的景象与味道,凝练出上海城市精神的丰富内涵。
作者:王彦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