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艺术如何讲述世博故事?今起亮相世博会博物馆1号临展厅的《世世相印——版画艺术与世博版画展》,以两百余件中西版画作品给出答案。
这一展览由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扬州博物馆主办,上海长宁区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协办,以版画艺术与世博会为主题,通过“源起雕版”“四海繁荣”“艺术升华”“盛会印痕”“版画工坊”五个单元,诠释“世界”和“世博”世世相印的在视觉艺术上的碰撞与对话。
版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示世博会相关的版画作品、各类版画制作工艺的普及,都能从中找到。展览力求以通俗有趣的方式向公众展示版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版画在世博会领域的应用,也在暑期为观众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客厅”。
版画的发端源于人类对图像复本的需求,随着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其中图像印刷部分派生出来便成了最早期的版画艺术。
隋唐之际,版画艺术作为佛教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而产生。宋代之后,佛教版画开始影响到医学、工学、文学画谱等各个领域,书籍的广泛流通带动了书籍插图的应用。明清时期,木版年画发展到繁盛期,其色彩华丽、内容丰富的形式被广大民众所认可。中国古典版画在后期基本上一直延续着早期的形态,形成了具有东方审美特色的艺术风格。
此次展出的“说文解字”版、点石斋丛画等,都让人们看到这一古老的技术是如何加速知识文明的广泛传播的。
公元14世纪,中国雕版印刷术自中亚、西亚和俄罗斯传入欧洲,西方木版画开始出现,由初期较粗糙的宗教木刻画发展到镌刻精细的木版画。接着15世纪的铜雕版画印刷术发明,16世纪的铜蚀版画印刷技术发明,18世纪石版画技术发明,尤其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使版画的印刷方式由原先单一的雕版逐步发展到现在的综合多元印刷方式。
现身此次展览的15世纪德国印刷的扑克牌、宗教画等展品,都让人们一睹早期西方版画的面貌。
版画进入全盛时期与现代意义上的世博会出现几乎同时。因而,版画为世博会留下颇多的印痕,为人们展开早期世博会的图景。
版画《辛顿汉姆水晶宫》、1900年法国巴黎世博会银奖证书、1900年法国《小日报》增刊之1900年法国巴黎世博会场馆版画集、《19世纪工业艺术——1851年英国伦敦世博会各国精选展品图集》、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海报等都集结在此次展览。这其中的每一幅版画作品都承载着丰富的信息,通过世博会的窗口,不仅能增进观者对版画艺术门类的认知,还可以使人们对世博会与版画的传播共性有更深入的解读。
“版画和印刷术是人类传播和分享文明成果的重要载体。版画在世博会领域的应用,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让观众欣赏世博会这一近现代世界文明盛会之华彩,另一方面也以‘版’为媒介作画的传播角度推动了全球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互鉴,可谓‘世世相印,美美与共’。”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绣华指出。她希望本次与扬州博物馆的合作办展,能深入推动博物馆领域区域协同创新,实现两馆间的“强化交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携手共建博物馆文化资源共享平台。
扬州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座雕版印刷专题博物馆,馆藏明清时期版片10万余片,本次参展的文物资料有42件(套)。扬州博物馆馆长束家平坦言:“这是扬州博物馆首次在上海集中展示宣传雕版印刷文化,对于扩大传统的雕版印刷文化以及扬州博物馆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
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在世博馆举办,长三角博物馆教育联盟正式成立,世博会博物馆与扬州博物馆成为首批联盟成员。今天展览开幕的同时,两馆共同签署《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书》,合作升级迭代。今后双方将在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科研合作、文物保护、文创开发等领域继续拓展多形式的深度合作,携手探索“长三角地区文物博物馆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和实效,以积极响应国家的“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战略。
据悉,本次展览还将到扬州巡回举办;两馆将在展期内举办系列线下参观体验与线上直播授课相结合的青少年活动;同时计划在上海、扬州两地共同连线,为偏远地区的学生开展网上直播讲座及在线参观,共同探索远程公益社教等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渠道和新模式。
作者:范昕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