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愫君与她的机器人共同创作
人工智能(AI)与艺术创作的融合,已试图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人们的视野:2019年,一场由人形人工智能机器人创作的艺术展在牛津大学举办,名为艾达的机器人用机械手臂和画笔,画出用摄像头做成的眼睛所看见的东西,作品包括素描、油画、雕塑以及影像等;2018年,一幅由人工智能创作的绘画首次进入拍卖会,在纽约拍出约合30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
AI在艺术上的创造力究竟有多大?AI的“作品”能否称为艺术品?AI+艺术的背后是怎样的数据体系?艺术的灵感,AI也会产生吗?AI技术又会如何赋能艺术?近日举办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期间,一场打通线上线下的论坛围绕“AI与艺术创造力的未来”展开。同时,在上海报业集团、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与科大讯飞的战略合作框架下,上海明珠美术馆与科大讯飞开启了面向未来的艺术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交流合作。
AI+艺术论坛直播现场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正在运用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
意大利艺术家夸尤拉擅长借用古典的语境探讨人际关系,他的作品既带着古罗马艺术的古典与优雅,又具备机器和算法的精准。谈及运用科技的感受,夸尤拉坦言:“技术不仅是工具,更像是伙伴,我的兴趣在于利用科技去发现人类感官之外的东西,也就是如何运用科技来探索感知现实的新方法。”
夸尤拉《夏日花园》
加拿大华裔艺术家钟愫君的艺术创造主要围绕人机互动艺术。她的设计涵盖了装置、雕塑还有静态图像等表演的不同领域,她用自己的画作来训练人工智能,把学习到自己风格的AI转移到一个机械臂上,然后再跟机器人一起去创作。钟愫君说:“我们正在创造未来的新型混合感知,这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
《一天》是留法青年艺术家陈俊恺与大家分享的作品。当作者把他们想输入的东西输入到这件作品的系统当中,与他们产生对话,作品将自动生成一个叙事,一段场景,通过千家万户的灯火通明,来表达一种特殊的未来时的夜晚生活。在陈俊恺看来,这类艺术创作的源头其实还是人的创造,先明确想表达什么,然后通过一种编程的方式、技术的手段把它体现出来。
陈俊恺《和鸣》
“我觉得AI对艺术最大的影响在于,它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可能会带来一种全新的艺术门类,一个跨学科的艺术新纪元。”明珠美术馆馆长李丹丹说。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AI研究院副院长竺博说到,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拓宽创造的能力。他举例那些比例特别准确的人像肖像画,这类画作的出现也就两三百年的历史。“这个发展是特别的,到一个节点以后就出来了。为什么它一定是在那个阶段?其实大家要知道,这其实伴随着一些技术的进步。当时小孔成像的技术帮助艺术创作者可以更准确地在那个时点把光影和人的这样一个关系特别准确地记录下来。”
夸尤拉《遗存》
值得引起关注的是,高科技偏理性,偏冷静,其实它无法感知这个世界。换而言之,AI+艺术最终能够驶向何方,其实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造力。
在业内专家看来,AI作为一种技术,是用来辅助于人的,当然,这一项技术也许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一些思考,一些创造的灵感,一些可能性。李丹丹指出:“一方面我们非常期待艺术和科技领域能够有更多深入、具体并且富于创造性的对话;另一方面,我也在想,艺术作为一个人文学科,可以为这个其实是被新技术所引领的这样一个时代赋予一定的价值,这种价值正是主要体现在创造性上。”
作者:范昕
编辑:陆纾文
责任编辑:王雪瑛
图片均由明珠美术馆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