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上的《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名篇,已融入一代代读者的阅读记忆。作品诞生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写下这些文字的作家朱自清又是怎样的创作心境?日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起“云游大家故居”系列直播活动,陆续走进老舍故居、巴金故居等人文地标,最新一期带领网友“云打卡”朱自清故居,隔着屏幕重返文学现场。
据统计,“云游朱自清故居”直播全平台累计观看量303万人次;截至目前,“回到文学现场,云游大家故居”系列直播累计观看量已达1679万人次,引发广泛关注。该系列直播活动总策划、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助理宋强谈到,有了大胆的跨界尝试后,传统出版老品牌不再把文学局限在纸面上,而是把文学立体化、全方位呈现给读者。“未来,人文社会把活动由现代文学扩展到古今中外,助力其成为文学和现代热爱直播的青年人之间的桥梁。”
朱自清故居位于扬州市广陵区安乐巷27号,故居始建于清代,目前作为名城保护的历史街区景点对外开放。云游现场,朱自清先生的嫡孙朱小涛结合家族记忆,讲述了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的历史因缘,及其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养成的地域文化资源,从因投稿失败而自办《小说日报》到文学梦一步步落地,从侍奉父亲养疾于史公祠到感受“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的气节精神,以小见大,勾勒出朱自清少年时的家庭和地域文化教育的图景。
恰如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所说的,“我家跟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进一步说明朱自清文学人生与扬州的血脉联系。比如,《荷塘月色》虽然是他任教清华时根据清华园中的某一处荷花塘所写的,但是这片荷塘也出现在故居中朱自清雕塑的背景中。《荷塘月色》中所写的人物也都曾在扬州的这座故居生活过。
在朱自清故居的纪念馆中,有一面墙是专门用漫画形式表现《背影》这部作品中朱自清和父亲分别的场景。当年朱自清在文章里形容父亲是脾气暴躁而古怪的老头,《背影》的故事发生在1917年,但朱自清是1925年才把《背影》写出来,前后隔了八年。
如今人们谈到朱自清的家国情怀的时候,大多只知最后他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事情,实际上他的民族情感也是在扬州生活读书的时候就已形成。“扬州不仅是儒风雅气的城市,也是一个铁血豪情的城市。清代的史可法对他影响较大,在史公祠他多次听人讲过史可法如何率领扬州军民抵御外敌英勇不屈的英雄事迹。”朱小涛说。
随着图书营销方式的与时俱进、出版产业生态的急剧变动,如何推动传统出版与社会资源深度融合,善用流量为优质出版品牌赋能,成为眼下热议的话题。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作家李洱认为:“在直播活动中见证这些文学大家们的生活及写作环境,来切身感受并拉近自身与文学的距离,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
在作家祝勇看来,一个时代的物质载体可以折射文化精神,通过回到作家们生活过的实地实景去感受他们的人生,走进他们的创作,本身就对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有着极大帮助。
图片:出版方供图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