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人们步入户外。青浦练塘镇,一片广阔的农田间,几幢白墙黑瓦、江南民居式建筑连缀出的一家美术馆,这些天俨然成为了“网红打卡地”。这便是被誉为“最美乡村美术馆” 的可·美术馆,上海首家现代乡村美术馆。
“田字旁——在地艺术计划”正于这里举办,对艺术有好奇心的当地村民成了展览主角。步入展厅,只见一整片茭白丛林被搬了进来——练塘是全国有名的“茭白之乡”,丛林里循环播放着村民用本地话讲的故事,由此构成其中一件展品,名为《用脚走不到的地方》。在这样一次展览中,总计13位村民携手艺术家共同创作作品,也共同探索未来乡村美术馆的发展。
在业内看来,可·美术馆构建了一个难得一见的美术馆范本——中国的美术馆绝大多数设在都市,此馆却位于上海的乡村,并且建制如此完备。最近接任可·美术馆馆长一职的著名艺术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小山坦言,美术馆将尝试以艺术的方式介入甚至改变村庄。他认为这样一种探索,不仅值得被美术史记录,也可被视为乡村治理体系中的新要素。
“田字旁——在地艺术计划”展品《用脚走不到的地方》,高亢、陈濛婕、金轶明、马博远创作
在这座隐于田间的美术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渐消
今天,美术馆建设渐成一股潮流。当人们与美术馆的相遇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那些位于偏远之地的乡村美术馆又凭什么脱颖而出?可·美术馆给出的答案是,以艺术深层次链接当地生活,形成独一无二的特色。
徜徉在 “田字旁——在地艺术计划”,随处可见这样的链接。雪白展墙上的装置艺术作品《禅—舍—古玩》,来自练塘镇上一位古玩店主与艺术家的合作。他们尝试着将古玩店里的老物件像糖果一样用网纱包裹起来加以悬挂,透过半透明网纱的老物件呈现出一种朦朦胧胧的神秘感,由此传递古玩店主对传统文化的爱与尊重。在艺术家的协助下,一位在当地中医院工作的医生完成了一件用霓虹灯广告牌形式呈现的装置艺术作品《治未病》。只见一次性透明杯子贴扣在墙上拼成“去湿气”三个字,红、黄、蓝三色纸屑则被分别置于三个字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轻重程度的湿气。还有不少作品取材自当地的茭白叶、荷叶,并且不仅出现在展厅内,也出现在屋顶上,甚至是美术馆附近的马路边、田野间。
前不久可·美术馆迎来的“练塘田园艺术季”,也曾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美术馆门前的可园里,来自杨冬白、杨明、徐飞等35位艺术家形态各异的一件件雕塑作品,散落在园子的各个角落,与桃树上奋力生长的硕果相对,被不同品类的繁花簇拥,给这一片绿色注入了浓浓的艺术气息,也为这一件件雕塑作品增添自然的活力。可园,其实本是可·美术馆门前的一片桃园,近来完成了收购、改建,得以更好地呈现艺术元素。它俨然是美术馆拓展而出的文化公园,真正的“无墙美术馆”。未来,此处将专门用于举办雕塑、装置艺术展,此次艺术季的一些作品也已被美术馆永久收藏,伫立在园子里。
美术馆还在不断“大开脑洞”,进一步拓展接地气的艺术新玩法。今天起至7月19日,可·美术馆将发起“用玉米拼凑童年的欢乐回忆”亲子活动,让孩子们用饱满的玉米粒、细长的玉米秸秆拼贴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感受线条与色彩的奇妙结合。而在5月20日,这家美术馆邀请人们以练塘特产茭白送上来自大地的祝福,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花式告白——3500年前,还未成熟的茭白果实“菰米”是国人的六谷之一,而沪语“茭白”的谐音即是“告白”。
这样的美术馆,不再是空荡荡冷冰冰的“白盒子”,更像是一个无界限的自由乐园,人人都是艺术家。
“练塘田园艺术季”展品《天风吹拂系列》,杨冬白创作
艺术参与乡村建设,呼唤深层次撬动当地生机
“作为新兴事物的乡村美术馆建设,不是简单将美术馆的一般操作模式移植到乡村,也不是将乡村作为艺术家的试验田和游乐场,值得业内探索、深思。”艺术学博士、上海社科院文学所青年学者王韧告诉记者。
或许正因如此,李小山毫不讳言建在田间地头的可·美术馆对他的吸引力。这是一位在美术馆界有着深厚积累的专家,担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长达十年之久,此前也曾担任其他一些美术馆的馆长。李小山告诉记者,乡村美术馆的建设和展览策划,是与振兴乡村、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方向是步调一致的。“现在的美术馆几乎都在市中心,城区以外的人们难道不需要艺术吗?当然不是。他们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了之后,也需要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共享艺术活动带来的快乐,甚至参与到艺术实践中来。”从这层意义上说,李小山认为乡村美术馆大有可为,值得基于现实来推动。
事实上,最近几年,全国各地建在郊区乃至乡村的美术馆也有不少。为什么尤其看好可·美术馆?在李小山看来,现有乡村美术馆中绝大多数建制并不完备,少见展览、艺术活动等内容,少见与周边、民众的联系,有的甚至仅有建筑“躯壳”,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美术馆。“从我从业多年的经验来看,可·美术馆如此健全的美术馆建制很难得。这里不仅有室内的展厅、开放的文化公园,还配套有各种规格的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公寓和专业的陶瓷制作烧制空间,为展览、艺术家驻留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并且已挂牌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实习基地。”
“田字旁——在地艺术计划”展品《半屋》,余景、汪红星创作
美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在王韧看来,乡村美术馆的建设,需要通过在地化的文化参与和重建,真正实现美术馆的艺术乡建。“一方面,美术馆需要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唤起观众对当地的文化认同,不妨寻找象征当地精神的标识,利用当地特有的素材、景观、历史文化等地域资源进行艺术创作;另一方面,美术馆活动需要与当地人们的生活产生紧密关联,不妨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性,激发他们一些自发的艺术加工,将艺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沁入乡建中,深层次撬动和活化传统的生机活力。”
世界范围内已有一些艺术乡建的经验可供借鉴。三年一度的濑户内海艺术节就以艺术活动的方式令曾经无人问津的一众小岛再度焕发生机。例如在有着深厚手工艺传统的小豆岛上,很多艺术作品都更侧重传达手艺人的思想,人们也可以了解到传统酱油的制作过程,看到多年来为酱油设计的海报。而在曾用作隔离麻风病人的大岛,艺术家们用作品试着让外界消除对岛民的偏见,而让岛民通过艺术的方式将自己的生活如实传达给外界。
对于可·美术馆,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期待。
“练塘田园艺术季”展品《八月》,许新龙创作
作者:范昕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