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十点的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原创华语音乐剧的剧目海报树在空旷的广场上。
一排护栏隔开了剧场的大门。护栏外,张贴着新冠病毒防疫期间的剧场进出管理公告,三三两两的居民晒着太阳。护栏内,保安戴着口罩告诉记者,演出暂停了,但剧场仍然24小时有人值守。
观众期待着文化演出的复苏,剧院工作人员也为疫情过后更优质的演出内容、更好的舞台效果时刻准备。
走进剧场,先测体温、登记来时乘坐的交通工具。观众席空了,舞台依然灯火通明。演出暂停期间,文化广场的技术团队用空窗期进行了每年一度的舞台维保工作。
不过今年有些特殊,受疫情影响,控制系统和舞台机械的合作方德国公司、浙江公司无法按时前来,剧场的技术团队就先进行了整体检查,为后期维保节约时间。而灯光音响的系统维保按原计划从12月16日开工后,已经基本完成舞台上的部分。
谈到台前幕后的故事,舞台技术总监坦言,技术人员是最不想讲故事的。因为讲故事往往意味着出故障。他们在疫情防控期间仍然坚守在剧场,正是希望之后演出恢复了,观众只需要关注台前的剧情,而幕后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事故。
“观众容易误解,以为文化广场的舞台很大,装台比小剧场方便宽松。其实恰恰相反,小剧场装满台的安全距离更大,而文化广场的舞台有个巨大的弧形,如果按满台来装,观众看上去就觉得遥远、空旷、不紧凑。所以演出的景都尽量往前压,这就造成了设备更密,容易出故障。哪里景比较多需要调整、哪里的吊杆速度需要控制,我们都要凭工作经验,给演出方比较好的建议。音乐剧演出规模较大,演出方希望呈现给观众更丰富的质感和内容,其实每一台戏或多或少都有这个问题。”
音乐剧演出一般都由电脑程序,提前设定了每根吊杆的固定速度,控制精准到每秒。但实际演出情况千变万化,演员尽情投入表演时,每一遍的走位未必能如此精准。技术团队平时经常操作熟悉相关设备和风险,才能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消弭危机。
如在年末大戏《追梦女郎》中,有一幕演员边唱边跳往前,随后LED屏幕在舞台后降下,但到了原先设定好的时间,演员却还没来得及避开。“我们把速度拉掉一半,等演员人往前了,再把速度推上去。如果按照原先预设的速度下来,LED屏可能就会把演员砸伤了。”当日值班的技术人员说。
熟悉舞台的每一根灯杆吊杆,是技术人员在演出期间的工作日常,也是疫情防控期间不落下的功课。
“剧场的机械和我们平时想象不一样,每天都有人轮班,给所有设备通一下电。文化广场因为是地下剧场比较潮湿,比其他剧场电气设备故障概率更高,如果连续一周不来,可能整个设备就会发现有许多故障。每天过来检查一遍,今后随时随地恢复演出,设备的整体安全性才有保障。”
舞台技术总监告诉记者,维保是对整个舞台所有设备的保养,各类设备使用概率不同,如机械舞台使用频率较低,除了开业前两年的《极致百老汇》等自制项目,巡演的综合类项目很少使用,但对维保工作来说也要一视同仁。
此外,剧场今年还计划斥资对灯光音响系统进行系统的升级改造。“山顶区”的观众未来有望享受到更好的音质效果。
对观众来说,坐在剧场不同位置的音响效果,原先多多少少存在差异。文化广场主剧场的三层观众席中,主音响对剧场挑台下位置的声音稍有减弱,观众坐在一楼后排,可能声音效果就会打点折扣。而在疫情防控期间,剧场也在考虑为观众争取更多福利,邀请建设方设计新的改造方案,适当补充挑台下区的音响,消弭音响效果的偏差。“在计划可施行的情况下,我们希望对剧院的音响整体效果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照顾得更周全一些。将来(观众)无论坐在哪个角落,都能得到接近的听觉享受。”
走出主剧场,中场休息时观众翻阅演出画册、艺术杂志、戏剧文化专著的ByStage区域,书架已基本清空,书籍都取下进行消毒。而平时在大厅、剧场入口引导观众的“广场小白”们,正在剧场的咖啡厅用气泡膜、飞机盒打包寄送给观众的“福袋”。
每月文化广场都会在会员日推出优惠票、学生票,2月演出暂停,剧场适时在旗舰店上架了演出文创周边产品“福袋”套餐,颇受观众的欢迎。工作人员从2月20日开始打包,快递量很大,每天轮流值班从早上10点工作到下午4点。
除了节目册等套餐内的文创产品,“广场小白”们还贴心地为观众手写了音乐剧经典歌词的祝福卡片,随“福袋”一起寄出。
疫情期间,他们特别感受到了观众的理解和支持。“在春节前最后一场演出时,我们在安检处测体温,本来担心观众进场之前要排队会抱怨,但完全没有。我们也准备了口罩,结果每位观众进场前都已经戴好口罩,很有秩序。”
疫情防控期间,票务中心是与观众接触最多的部门。记者采访时,工作人员正在应答退票退款的电话咨询,到现场的观众并不多,主要以取票根为主。票房工作人员表示,购买电子票的观众,可能想取票根还是回到柜台,不过取票根的时限已延长到180天,观众大可不必着急。
“戏剧是一门古老的行业,追求的是任何人之间非常直接、原始的一种交流方式,高度依赖于现场和人群的集聚状态。疫情让整个演出行业都受到重创,有些公司可能面临倒闭的危机。”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表示,除了原定于三月的华语原创音乐剧演出季将延后,疫情影响到韩国、日本和欧洲后,后续引进演出项目也受到了影响。
春节前,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末场演出本是最早被“秒杀”一空的,结果最终有500多张退票,其中400多张是当天临时决定退的。观众一面担忧疫情,一面也对优质演出依依不舍。
演出企业如何度过艰难时期颇受关注。上海发布《全力支持服务本市文化企业疫情防控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20条”)后,相关细则正在逐渐落实。文化广场负责人表示,结合外租单位的实际经营困难,本着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拟免除12家外租单位2至3月租金及物业费,帮助企业共渡难关。
对剧场而言,这段时间也在尽力开拓丰富的线上内容,维持文化品牌的认知度和吸引力,并对优质内容持续孵化,等待一切回归正轨。文化广场尤其在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内,增添了抗疫内容的特别征集。
事实上,早在去年12月中旬,第二届孵化计划的剧本征集就已经启动,截稿日期原定于今年3月1日,受疫情的影响延迟到3月22日。此次特别征集考虑到创作时间有限,为鼓励音乐剧行业之外更多创作人才的参与,主办方特意针对抗疫内容的征集放宽了要求。普通题材的剧本征集需要提供完整剧本,而特别征集中可以提交故事大纲。
3月1日,原先在线下进行的音乐剧大师课,正式开启了线上云授课。第一堂课讲述了韩国音乐剧如何从无到有、从引进到输出,分享音乐剧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给更多创作者、业内人士与观众启发思考。“孵化计划本身就是在挖掘属于中国、影响中国的故事,在这个时候,有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也想把自己的故事讲述出来。我们也想鼓励他们,去发现那些值得被记录,被音乐剧所呈现的故事。”第一堂课主讲人、音乐剧制作人王海笑说。
演出虽然暂停、延期,原创音乐剧力量仍在艺术的沃土中生长,等待春暖花开后的复苏。
图片来源: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供图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