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刷了屏。王昌龄笔下“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也被人们频繁引用。
被疫情打乱节奏的生活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传统文化的抚慰。
因为汉语之雅驯,文化之宽广,情感之丰厚,都能在中华文化的经典里有迹可循。尤其是经典的诗书画,既延绵着五千年的文脉风雅,又触达了今天万家灯火下的喜乐悲欣。
日前,东方卫视《诗书画》栏目组启动“云策划”,恢复录制后第一时间推出“励志系列”。节目总顾问、两位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和陈引驰精心把关,迅速遴选数十首充满励志情怀的经典诗词和绘画作品,邀观众一同赏析,感受经典背后深沉博大的力量。
也许,疫情之下我们想对彼此说的话,经典的诗书画里都能找到。
《诗书画》此次推出的“励志系列”系列节目将于3月6日-16日每晚17:48在东方卫视首播,每天九分钟。该系列所选诗词书画跨越了千年。
“逆行天使”的身影,何尝不是中华民族脊梁的当代写照
刷过屏的《诗经·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出征誓词穿越千年,依旧嘹亮。铿锵音韵里,除夕冒雨出征的白衣战士的身影、一批又一批不计个人安危奔赴前线的“逆行天使”依稀可见。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岸的英雄,而他们的无私奉献与无畏牺牲,正是中华几千年铮铮脊梁、不屈意志在当代最好的写照。
危难时刻,更需同舟共济。
诗圣杜甫一生多经乱离、几番沉浮,始终不改忧国忧民的志向。他暮年创作的《解忧》为我们描绘了一次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旅行,也是这次旅行,引发了杜甫“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的感慨,警醒着我们危难关头团结一心,惟其如此,才能够克敌制胜、化险为夷。这样的思考,放在今天来看,依旧具有现实意义。
“不辞万里,远道而来”“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无论是文人跋山涉水的相聚;还是军人日夜兼程的出征,即便道路曲折、前途漫漫,只要坚定地走下去,胜利就在前方。唐代诗人张九龄与张祜为我们描绘了两种不同的“行路”场景,却让人殊途同归地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也是一条曲折漫长的跋涉之途。在任何历史关头,我们都不曾放弃上下求索、坚定前行的信心。
古人凝练在笔端的真情,也能与今天的我们隔空对话
除带领观众领略文辞之美外,《诗书画》“励志系列”还将通过对诗书创作背景的深度解读,与观众一同“知人论世”,从而对作品本体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诗经·木瓜》篇一咏三叹,以古拙的语言,道出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而绵长的感情。“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重要的不是礼物轻重,而是志同道者对于心灵契合的追求。这种相知相惜之情,穿越时间、空间,在《诗书画》中达成古人与今人的心灵对话。艰难的时刻,一个暖心的微笑、一声真诚的道谢,“人”字的结构本就是相互支撑。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隽永的文字读来令人齿颊生香。你或许不知,短短28字的《送柴侍御》背后,凝结着作者王昌龄与孟浩然、李白、柴侍御等人的友谊,是不止一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温暖故事。
欣赏明代画家唐寅的《山路松声图》时,如果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江南才子坎坷多舛的一生,也许更能体会笔墨背后的无穷况味,明白“友情”对于处于困境中的人,是多么弥足珍贵。
同样,在赏析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大雪送炭与芥隐》过程中,主持人也将讲述“雪中送炭”这一妇孺皆知的成语的来历,“雪中送炭”这一行为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从而引出中华民族无论贵贱贫富、不离不弃,守望相助的精神。
共盼春来 同迎人间有“晴”天
历经风霜雨雪,方知春之可贵。
在经历了2020年这个特别的鼠年新春后,再读南宋诗人方岳的《入村》,或许会有一种别样的感动。“桃李不言随雨意,亦知终是有晴时。”寒来暑往、雷电风雨,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人类无法掌控的自然现象。但我们的心中不能、也不应该放弃对于春的希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严寒终将过去,春天终究会来到我们身边。
在“励志系列”赏析的诸多诗歌中,南宋诗人陈刚中的《绝句·客舍休悲柳色新》是主持人曹可凡特别推崇的一首。
这首在唐代大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基础上作的“翻案文章”,一扫王诗“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惆怅寥落,抒发了作者“东西南北一般春”“何处相逢非故人”的旷达胸怀。曹可凡认为,这种积极、正向的信心,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风霜,屹立不倒的精神所在。古为今用,特殊时刻再次吟咏这些诗篇,从古人留下的文化瑰宝中汲取正能量,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在录制“励志系列”的过程中,主持人印海蓉感慨道:“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也是最有力量的语言。它不仅是中国人,也是东亚、亚洲人共同的文化财富。”这些或铿锵慷慨、或清丽隽永,或浓墨重彩、或淡雅疏朗的诗文与笔墨,在全国一心抗击疫情的时刻,如同一汩清泉,滋润焦灼的心灵;又如和煦的暖阳,撕破层层阴霾,洒下希望之光。
一切正如唐代李善注陆机在《文赋》中所写:“诗以言志,故曰缘情。”“志”是中华民族不畏险阻、众志成城的“志”;情,是中华儿女守望相助,血浓于水的“情”。疫情之下,重温这些优美的文字笔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雄浑力量,会赋予我们最富生命力的精气神。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作者:王彦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