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和奋发勇为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12月21日,阴雨绵绵的丽娃河畔,中国文学研究者、汇聚一堂,共同追忆徐中玉先生。
出生于1915年的徐中玉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泰斗,从1952年到华东师大,徐中玉先后任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教自学考试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他主编了中国文艺理论界核心期刊《文艺理论研究》,以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文自学指导》。并撰写了《论苏轼的创作经验》、《关于鲁迅的小说杂文及其他》《古代文艺创作论集》等一系列文论著作。徐中玉涉猎广博,但无论做什么课题,他都强调求实、紧扣当下,不盲从社会思潮或所谓权威话语,形成了以传统文论为立足点建设民族文艺学的独特研究格局,在文艺理论界享有崇高声誉。今年6月25日,这位泰斗溘然长逝,享年105岁。
对文艺理论、大学语文教育的贡献启迪了无数研究者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表示,徐先生对其青年时期成长影响深远,工作之后多次来华东师范大学,聆听他的教诲,“徐先生一身正气,用他的精神品格感染后人。”陈晓明透露,中山大学保留着徐先生1941年的档案,档案中记述着,徐先生在战火纷飞的那一年,完成的30万字的著作、8万字的《论民族文学》以及多篇论文,加在一起有上百万字,这样的工作劲头,足以令当下的无数学者惭愧。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委书记王伟回忆2014年徐中玉获得上海文学终身成就奖的场景,这位百岁老人上台鞠躬,意味深长地表示“感谢大家”,“徐先生作为在大学语文教育上做了众多开创性工作的大家,他的贡献迄今为止都滋养着我们,启迪着我们。”
“徐先生真是做实事的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引驰表示,徐中玉做到了“立言、立功、立德”,古代文论学会、文艺理论学会和大学语文可以发展到今天的盛况,都离不开徐中玉的功劳。感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状,1978年,徐中玉与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等率先倡导在高校恢复《大学语文》课程,随后一大批学校也陆续恢复这门课。此后,他不断主持修订教材、定期召开学术探讨。现在国内高校纷纷开设大学语文等通识教育课程,徐中玉早在30多年前就提倡以中文为根基的通识教育,贡献之大,可见一斑。“徐先生作为长者,对后辈非常提携,给学界带来了重要的贡献”,陈引驰表示,王元化等不少大师都曾受到徐中玉的推荐和帮助。
亲和待人、提携后人的大师形象从未远去
成就之外,徐中玉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很多弟子、同事的敬佩。“徐先生望而俨之,即之也温暖,和他交往,如沐春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胡晓明回忆自己送徐中玉回师大二村宿舍的场面,“踩着发出‘吱嘎吱嘎’声音的老式楼梯上楼的一幕幕,依然历历在目”。他说,徐先生有着非常高的人格魅力,“在坎坷是时代际遇中,立身有本,高风淑世”。
“大人之学为道,” 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祁志祥表示,多种偶然之下,他成为徐中玉的学生,但是仿佛冥冥之中总有注定,徐中玉的为人给他带来了巨大影响,“徐先生非常包容学生,让我非常感恩这段师生缘。”华师大中文系教授王圣思表示,徐中玉对于学生没有发表成功作品,都会仔细阅读,悉心指点、修改。“先生从来没有人让我们接受他的观点,在课堂上,我们畅所欲言,我们可以不赞同先生的观点,但是先生依然开心”,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炫表示,徐中玉对每个弟子都同等关爱,没有任何功利心。“对每个学生,都根据各自的特点去关爱,这才是真的关爱”。
“徐中玉教授是非常亲和的一位老师,我的毕业鉴定就是他写的,徐先生曾经告诉我‘你的讲的能力比你的写作强’”上海市新侨学院副院长表示,徐中玉的这一番话让他思考了择业的方向,对他的事业起到了引领作用。“我们追忆徐中玉先生的音容笑貌,不禁想到施蛰存、王元化、钱谷融等先生带给中文系的精神力量”,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朱国华表示,徐中玉代表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历史、现在、未来,他的道德、胸襟,对中文系的影响深远,“今天相聚一堂,仿佛又听到先生爽朗的笑声再次回响。”
作者:汪荔诚
视频:汪荔诚
图片:综合自网络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