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一般的个人游记或考察报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九位青年学者,走出书斋,重返历史现场,以嵩洛文化之旅为主线,串起中原大地的名胜古迹,他们从历史、文化、考古、美术等视角的导览,汇成前不久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问彼嵩洛:中原访古行记》。这部著作背后策划的人文之旅有何新意?对当下文史普及又带来怎样的启发?
今天下午,由上海报业集团与新华传媒打造的第12期市民文化客厅活动在新华书店徐汇日月光店举办,该书主编之一、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仇鹿鸣,向现场读者讲述了他与学人好友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嵩山到洛阳,乍一看或许有些平淡,但这条路线穿越中古政治版图的心脏地带,中古历史的物质载体保存的数量与质量均足以触到每个人的兴趣点。”
光看封面的手绘图,就直观勾勒出郑州、嵩山、登封、巩义、偃师至洛阳的路线,这一中原核心地带,遍布峻岭古刹、石窟古碑、残基古瓦,人文景观尤为丰富,文物遗迹承载的价值、名胜古迹的前世今生、嵩山深处隐匿的寺塔和石刻、洛阳周围象征生死荣枯的城址与墓葬、还有宝相庄严的佛窟……无不信息量巨大,能引出一串串故事。
比如探访嵩洛中原,从“中华第一塔”嵩岳寺塔到曾代表洛阳极致繁华与毁灭的永宁寺塔,从汉魏故城考古工地到一代女皇武则天所立升仙太子碑,洛阳在中古为何如此重要?林晓光(浙江大学)、胡鸿(武汉大学)、范兆飞(上海师范大学)、孙正军(首都师范大学)、王煜(四川大学)、毋有江(武汉大学),唐雯(复旦大学),加上耿朔、仇鹿鸣两位主编,亲历那些隐于荒野、未被人知,却又藏着重要文化密码的历史现场,或全面介绍考察过程,或就旅途中涉及之某一具体文物及现象专门论述,或就中原地区的历史地理展开讨论,展现出跨领域联合考察的独特价值。
因此,书中既有珍贵史料,也有旅途实景,更有结合新科技手段的无人机航拍,从而与传统文献结合,彼此印证,互为生发,衍生出新的角度与意义。正如书中胡鸿所言:“踏足历史现场的一大好处,是可以追想历史事件的场景,注意原本不注意的细节,有利于把历史人物从符号还原为人。”
站在今天的洛阳,回望汉魏的洛阳和隋唐的洛阳城不同的天空;穿越影视剧营造的迷雾,认识真正的嵩山少林寺;循着老子足迹,辨明真假函谷关……“太室阙上的石刻是大象吗?中原的酷热会不会是某些历史事件背后未被注意到的理由?还原历史现场,也许永远不可能100%;去与不去,却仍有本质的不同。”仇鹿鸣化身“仇导”,他建议读者告别“景点打卡式”路线,而是边读边思边走,以阅读丰富自己的旅程。
“相较于欣赏自然景观的视觉美,去看一些有历史积淀的东西并不容易,有时候看上去可能并不美,甚至就是一个黄土堆,但是我们如何挖掘其中的历史内涵呢?因此,来一场‘硬核’的人文旅行,更需要知识储备和阅历积淀。”仇鹿鸣谈到,正如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现代学者与游客对历史现场的再临,本身就是对往昔的介入与重构,夹杂着现实与历史。“当2017年7月18日我们集合在郑州展开行程的时候,对于考察路上能收获什么,恐怕谁也没有肯定的答案。如何在考察中有效地提出问题并思考,如何落实历史的现场感,是始终隐含于行程背后的追问。”
有读者感叹,想摆脱“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景点一日游模式,打算带着书重走一遍作者们的嵩洛行。即便有些考古现场进不去,有些文物看不到,但能去的每个地方,伴随着书中探讨的文字,意义也会完全不同。
作者:许旸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