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上海文学艺术界迎来又一盛事、喜事——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获奖名单于昨天正式揭晓。 奖项自今年8月12日启动以来,经过一个多月的评选工作,共评选出王文娟、何占豪、陈少云、周慧珺、黄宗英(按姓氏笔画排序)五位“终身成就奖”和辛丽丽、张静娴、陈燮阳、茅善玉、韩天衡(按姓氏笔画排序)五位“杰出贡献奖”。此外,还有30人入选“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
标定一座城市文化艺术高度的,无疑是这片土地上的文学艺术家与他们的崇高艺德与精品力作。获奖的十位名家大师,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推动上海文艺繁荣发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起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而获奖名单一经公布,不仅在业界迅速引发“刷屏式”转发,更在多个网络平台引发大众热议,网友纷纷为喜爱的文艺家“打Call”——他们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王文娟
作为本届奖项评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感慨,“上海无疑是中华文化的重镇,标志着中华民族文艺发展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在着力培养文艺人才、繁荣文艺创作方面,做出了令全国瞩目的成绩。”他认为,常态化的评奖机制就是其中一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举措。此次上海文学艺术奖的评选具有现实意义、示范意义,也给全国各省市文艺创作指出了行之有效的路径,对繁荣上海文艺、全国文艺,将起到重要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奖项为驱动创新顶层设——终身成就、杰出贡献、青年文艺家“三段式”锻造新时代文艺队伍
作为评审,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评论家何向阳对于上海文学艺术界四世同堂、人才济济的繁荣局面印象深刻——人才不断档,这座城市的文化艺术就有蓬勃持久的生命力。
而这一点在评选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从人数上看,时隔五年评奖,于申报阶段就有268人通过审查参评,其中申报“终身成就奖”44人,申报“杰出贡献奖”78人,申报“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146人。尤其前两个奖项的申报者,无一不是有着亮眼成绩单的行业杰出代表。从最终获奖人来看,这里既有王文娟、黄宗英等一批见证并参与中国文艺百年进程与昔日荣光的90多岁老艺术家;也有陈少云、张静娴、韩天衡等一批“40后”仍活跃在一线躬身垂范,成为当今文艺界的中流砥柱;而以辛丽丽、茅善玉为代表的“60后”作为承上启下一代,已然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国内国际产生广泛影响力;谢欣、王佳俊等一批“80后”“90后”入选“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的生力军,已然凭借锐意新作在重要国内国际赛事评奖中崭露头角。
何占豪
因而,为保持并推进上海人才队伍梯队完备的优势,2014年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时隔12年重启之时,就在评选“终身成就奖”与“杰出贡献奖”的同时,推出“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各自所在单位机构共同制定“一人一策”的专属培养方案,以德艺双馨为目标,全面提升素养,并为他们的创作、展示和演出提供平台和支持。这一做法,在国内尚属首创。
陈少云
仲呈祥说:“上海文学艺术奖通过评选终身成就奖、杰出贡献奖,并遴选青年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力。而对于‘德艺双馨’文艺家的表彰,实际上也体现了党对文艺工作的正确领导,也是党按照艺术规律领导艺术、繁荣艺术的一种创举。”
以“艺德”为贯穿始终评奖选拔基线——彰显新时代文艺家在城市滋养下“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就在同一天时隔12年重启的上海文学艺术奖,将这一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了评选标准之中,并成为贯穿、引领五年间上海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的“生命线”。
周慧珺
“德艺双馨”就是要把“德”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心社会公益活动、享有崇高的个人声誉,这些都被看作是评选中最重要的考量标准。周慧珺与韩天衡两位艺术家的获奖就是最好证明。去年,周慧珺将个人的2500万元稿酬捐出并成立周慧珺书法艺术基金会,以奖掖后进。而早在2011年,韩天衡就将自己收藏的艺术品和个人创作精品共计1136件,连同一万多册图书捐给国家,还创立了“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致力推动各项公益文化事业。
黄宗英
而在舞台艺术领域,除了完成大量普及演出与推广工作,获奖艺术家都将大量时间花在对于青年人才的培养之上。“一团一策”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背景下,上海昆剧团于2015年推出“学馆制”培养青年演员。“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张静娴毫不犹豫地捧出了《长生殿》——这可是她与老搭档蔡正仁在花甲之年恢复整理而来的昆曲“传家宝”。正是老艺术家放弃颐养天年的舒适,一招一式躬身垂范,这才有了两年后四本《长生殿》全国巡演时五班三代同台的欣欣向荣。“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少云作为上海从湖南引进的“麒派”表演艺术人才,不仅在扎根上海的近30年间逐步成为当今“麒派”的掌门人,更助力上海这个“麒派”诞生地将流派艺术发扬推广。
辛丽丽
没有“辈分之别”,抛开“门户之见”,上海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滋养着这片土地的艺术家,而他们更以同样的胸襟回馈这座城市、回馈这个时代,为上海乃至全国持续培养、输送拔尖文艺人才。
以优中选优的原则树立标杆——从评选机制到获奖名单无一不展现着上海这座城市文学艺术的“巅峰”
整个评选过程中,“巅峰”成为高频词。
评选机制如是。“终身成就奖”授予为上海乃至全国文艺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享有崇高声誉的文学艺术家。“杰出贡献奖”授予在上海乃至全国文艺领域取得杰出成绩的文学艺术家。尽管评选前期分成文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书法摄影五个大类进行。但在评审过程中,评审委员会一再强调不搞平衡,奖项最终归属应是“最巅峰的文学艺术家”。
张静娴
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九大以来,上海文艺硕果累累。在一系列国家级、乃至国际级大赛评奖中,都能看到上海创作者的身影。仅上个月揭晓的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名单中,上海就有六部作品榜上有名。秉持着“优中选优”的原则,取舍之间的纠结与郑重,从在选票上的反复斟酌落笔便能窥见一二。
陈燮阳
最终获奖人闪亮的履历也印证着上海文学艺术的“巅峰”。1958年首演的一出越剧《红楼梦》,走出了接连两届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徐玉兰与王文娟。借由两位越剧大师对于文学经典的戏曲演绎,不仅让越剧这个江南剧种传唱大江南北,更递给普通观众一把打开文学经典的钥匙,在“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曲调中亲近古典巨著。距离《红楼梦》推出仅过一年,又有一部巅峰之作在上海舞台首演,继而引发全国甚至世界震动,那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有缘的是,虽是西洋乐器演奏,指尖流淌的,却是由越剧演绎而来的中国旋律。其作曲之一,就是本届“终身成就奖”的另一位获得者——何占豪。
茅善玉
据悉,十月中旬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颁奖典礼将在上海大剧院举行,届时获奖文艺家将汇聚一堂,接受这座城市与人民授予他们的崇高荣誉与至高礼赞。
韩天衡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