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走向世界,有些东西其实是要坚守的。”“中国艺术在向西方的传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方的接受,但又不能拍马屁。”
近日于静安文化馆“静剧场”登场的“艺道大咖:米雪对话海上文化名人”系列访谈第一期“米雪与你倾听中国艺术的声音”上,文艺评论界、书画界和音乐界的三位代表人物——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知名山水画家萧海春,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共话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将中国艺术推广至全世界。
上海芭蕾舞团舞剧《简·爱》
在毛时安看来,文化这个东西,既有人类共同性的东西,也有民族和地域的特性。中国艺术想要走出去,首先需要了解中西方美学的差异。他指出:“西方美学从古希腊罗马开始,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模仿,现实世界是理念的模仿。中国美学叫诗言志,想要表达内心,不行就歌唱,就舞蹈,有表情的表现。其中,中国画和西方画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方画讲究术的精确。中国画讲究气的混沌,不讲精确。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是人类最早的,魏晋南北朝就有了。西方没有山水画的概念,只有风景画。山水画都是经过了画家自己心灵改造之后的自然,而风景画基本上是以准确表现出的。”
范宽《溪山行旅图》
萧海春说到,中国山水是心中的丘壑,我们看很多山,根据我们美学上的所知,结合起来,整合成理念的东西。“比如说《溪山行旅图》直接就顶在你眼前的大山,它的模仿,不是直接,而是组合性的模仿。虽然画离你很近,但按照西方人的角度,画面的极大部分,主峰下面的山头,包括瀑布、山水,全部都在包容之间,是一个很大的,一上一下、一左一右的包容。从西方的世界来看,是做不到这样的。所以说中国人对自然的选择,是通过中国人对自然理念的选择,所以他画出来的东西既像又不像。”
上海歌舞团舞剧《朱鹮》
毛时安特别提到,中国艺术在向西方的传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方的接受,但又不能拍马屁。他举例道,“我们现在有一批中国人改编的外国作品,在国外演出时非常轰动。像我们演出的芭蕾舞剧《简·爱》,在英国演出以后,引起非常大的反响。主角是简·爱,但我们这个改变,完全按照现代中国人对《简爱》的理解。英国人也觉得这个视角特别新。也有很多文艺创作节目,讲的就是中国故事。我们的中国故事里,有人类关心的共同的东西,比如说朱鹮从古代到今天怎么濒临灭绝,又怎么在新的时代获得重生。我们中国现在把朱鹮经过人工的抢救故事讲到国际舞台上,在日本巡回演出时甚至改变了中日关系,因为这个朱鹮是日本的国鸟。”毛时安认为,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们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这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不仅仅让国外了解我们的中国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表演,了解我们的中国艺术家,中国年轻人的精气神。“我们走出去不仅仅传播文化,而且传播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形象,我们的精气神。因为走出去的时候,难免会遇到误解、不理解,那么文化是最好的桥梁。”
“中西两种文化要相互了解,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也不是说我们中国人看西方的东西天生就看得懂。”廖昌永说。在他看来,文化是需要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通过作品来讲我们对故土的思念、热爱。其实中西方文化也还是有相通的,“我们中国画有长卷,外国有套曲,这些套曲在讲一个一个故事,我们的画就是移步换景。”
“艺道大咖”系列访谈活动由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新晋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静安文化馆主办。该活动作为“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由上海新晋界创始人米雪担纲出品人与主持人,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出任学术指导,力邀中国文化界各路翘楚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道。
作者:范昕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