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的酷暑天气施施然翩至,然而华北地区却依然被高温炙烤多日,北京更是一度飙升至40度高温。
不禁想,没有空调电扇消暑,又缺少冰奶茶“续命”,看不到电视剧的古人,如何度过漫漫夏日时光?纵使在紫禁城之中,玉盘珍馐又有何乐趣?
其实你有所不知,故宫的夏天,不仅吃得到与奶茶同样美味的"冰棍”,还能享受“风扇”带来的习习凉风,夏天倒也并不难熬。
故宫冰窖:养冰千日,用冰一时
中国早在夏商周开始,就有用冰的习俗,发展到明清时期,皇家用冰的规模最为壮观。在紫禁城的慈宁宫边,就有一处巨大冰窖。其由东西宽约6米、南北长约11米、窖底下沉地面以下约1.5米的数座冰窖组成,呈半地下拱券式窑洞式,地窖能存冰5000余块,拢共加起来能存冰达25000块。每块冰的尺寸约为0.5米见方,这是因为该尺寸的冰块不易融化。
走进地窖,里面的地面铺满大块条石,四角留有沟眼,融化了的冰水可由这里流入暗沟,暗沟附近有旱井,方便暗沟排水。而环顾其四周墙体,由下往上为1.5米高的石质墙体,而后往上砌筑约2.6米高的条砖墙,再开始起拱,做成拱券顶棚形式。顶棚与屋顶最高点的高差约2米,其间用灰土填充。各个建筑墙体厚约2米,不设窗,仅在南北两侧设门。
之所以砌成半地下式,就是通过地下的低温来保持室内温度的恒定;厚厚的墙体及屋顶,以利于隔离室外高温的影响;具有吸附、净化冰水功能的石材地面,有利于保持冰块的卫生;地面暗沟,有利于保持窖内干燥。
据史料记载,旧时立冬过后,紫禁城外的筒子河就要涮河净水,先把水草杂物等清除掉,再把浮面上的脏水放走,最后用木板墩筑临时坝蓄水,待到冬至后冰冻结实,雇民夫伐冰,伐时要选取明净坚厚的冰,切剁成一尺五寸见方,然后拉到冰窖整齐地码放。
存放过程中,卫生也成为古人考虑要素之一。研究发现,故宫的冰窖采用既保温又除菌的“高科技”建筑材料——豆渣石,其主要矿物质是火山岩,外观酷似大麦米饭,是一种对生物无毒、无害并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药用岩石。除了保温效果佳,多孔结构的豆渣石还能够吸收、分解、清除各种物质,具有除菌、抑菌的作用。
那么故宫的冰如何使用呢?
据记载,紫禁城冰窖的藏冰一般在来年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使用,至农历七月三十截止。冰块储藏期间,大约有三分之二会自然融化,不到三分之一的冰才派上用场。
柏木冰箱,清宫旧藏
每到夏天,冰桶被置于木架之上,放置在各寝宫厅堂之中,借其融化所需的热量来降低室内温度。
与此同时,冰镇食物也是不可或缺。据说慈禧最爱冰食,凡夏天小吃必冰镇食用。顺治初年,政府曾定下制度,“每年自小暑日起至处暑日,凡应安设香薷汤之处,具奏安设”。安薷汤是一种消暑汤,酷夏时节为上朝办事官员提供冰镇饮料。
如今,这里成为故宫的“冰窖餐厅”。
寝宫支摘窗、外檐挂堂帘
“冰镇”法降温之余,一些外部的遮光隔温设计也必不可少。皇帝起居的寝殿一般都有回廊,夏季挡雨遮阳。
清宫凡是寝宫都是支摘窗、外檐挂堂帘。这样的设计可以再早上九点,把堂帘支窗放下来,阻隔窗外的热气。而到了傍晚六点钟,太阳落山之时,再把堂帘卷起,支窗支起,让夜晚凉风进到屋内,起到通风效果。
清代乾隆御制夏日养心殿斋居诗有一句:“深沉彤殿暑全祛”,这里对皇宫建筑居住感受的描写,可见通过回廊、摘窗、堂帘等设计,深宫还真是不惧酷暑。
至今故宫博物院和颐和园还保留有竹制的堂帘。
水风扇拉绳风扇环保纳凉
如果宫中还不足以降温消暑,皇家在宫外的避暑山庄就派上用长了。这些皇家园林内会有一些特殊的降温设备。比如圆明园中的“水木明瑟”,通过机关设置,该殿将水引入殿宇之内,通过模仿西洋水法的设计,利用水力推动风扇,水声潺潺中送出阵阵凉风,可算是古人的“机械风扇”。
乾隆九年(1744)御制水木明瑟词:“用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泠泠瑟瑟,非丝非竹,天籁遥闻,林光逾生净绿。郦道元云: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达,智仁之性,共山水效深,兹境有焉。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
而这处“水木明瑟”也成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宫中还配备一款由雍正皇帝亲自参与设计的“拉绳风扇”。其指示工匠这款风扇“将后檐墙拆开,绳子从床下透出墙外转动,做一架;照墙洞大小做木板一块,以备天冷堵塞”。
可见皇家避暑妙法不少,紫禁城的夏天也有凉意。
综合自:中新网、微信公众号“几分距离”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王磊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微、资料图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