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林徽因,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她的美貌、家世和爱情故事,7月27日在上海艺术品博物馆揭幕的“源流——梁思成、林徽因文献艺术展”,通过大量的手稿、书信、照片、实物讲述了她在建筑、设计、文学、绘画、戏曲、工艺美术等诸多领域的成就,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林徽因。
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与夫婿梁思成竭尽一生献给挚爱的中国建筑与艺术事业,共同开创了中国古建研究体系;她具有令人惊叹的文学造诣,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流传至今;她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案的设计,还是中国戏剧舞美第一人和现代景泰蓝的改造者……
▲梁思成手绘《清式营造则例》插图
展厅内展出了大量的老照片与测绘图纸、手稿,这是林徽因、梁思成经年累月在野外考察的成果。他们穿梭于兵匪战乱的荒野,实地测绘了几千幢古建筑。我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便是二人于1937年发现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据林徽因、梁思成之子梁从诫回忆:“直到许多年以后,母亲还常向我们谈起当时他们的兴奋心情,讲他们怎样攀上大殿的天花板,在无数蝙蝠扇起的千年尘埃和无孔不入的臭虫堆中摸索着测量,母亲又怎样凭她的一双远视眼,突然发现了大梁下面一行隐隐约约的字迹,就是这些字,成了建筑年代的确凿证据。
展品中,一本上世纪50年代印刷出版的国徽图样,则披露了夫妻二人曾参与国徽设计。据记载,在最初的构思中,他们曾设想过以环形的璧这种中国古老的形式作为基本图案,以象征团结、丰裕与和平。现在的这个图案,是后来经过多次演变、修改后才成型的。
▲林徽因等设计的国徽图样
展厅中有一张照片,照片上的梁思成躺在病床上,仍在与林徽因讨论国徽的设计。而林徽因也是全情投入其中,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身患重病的病人。据女儿梁再冰回忆,彼时,家中客厅的沙发、桌子、椅子上到处都摆满了国徽图案……在完成了国徽的设计后,夫妻二人又投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之中。林徽因负责纪念碑底座上花纹图案的设计,但她未及见到这个纪念碑建成就辞世了。她逝世后,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将她设计的一块汉白玉花圈刻样放在了她的墓前,以示纪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林徽因热心从事的另一件工作,是倡导传统手工艺品的设计改革。她曾和几位年轻的工艺美术工作者一道,到工场、作坊中了解景泰蓝等的制作工艺,然后根据这些工艺特点设计了一批构思简洁、色调明快的图案,并指导工人烧制样品。本次展出的景泰蓝夔龙纹对罐,便是她当年的成果之一。
▲林徽因设计的景泰蓝夔龙纹对罐
除了建筑、设计、文学,林徽因还在诸多领域有着鲜为人知的才情:她曾在耶鲁大学学习舞美专业,是中国舞美专业第一人;她的英语之流利,连她的好友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慰梅也自叹不如;她还会画画,这次展出的水彩画《家乡福建》便出自她之手。
然而,林徽因在人前闪亮,人后却多年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病痛。早在夫妻二人归国后任教东北大学期间,林徽因被发现生了肺病,于1930年提前回到北京疗养。抗战时内迁李庄后,林徽因因为颠沛流离、营养不足爆发了肺结核,药物治疗又常常不及时,以至抱病卧床四年多。病重的日子,其高傲的灵魂也在忍受着无边的孤独,在致沈从文信中她质问苍天:“如果你真有,那么请明白的告诉我,像我这样的人需不需要还活着……”金岳霖在信中告知他们共同的美国朋友费慰梅:徽因两个幼小的孩子常常偎在母亲床前,看着母亲嶙峋的肉体在剧烈的咳喘下那可怕的起伏,未经多少世事的心灵塞满了“会否失去母亲”的恐惧。有人和虚弱的她开玩笑“鬼子来了你跑得了吗”,这个卧病的女子淡然相应:“那门前不就是扬子江吗?”从中可知,为何她抱病仍能坚持着完成那么多事业,这实在是一位很坚韧的女性。
▲林徽因用玛瑙耳环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特别展示了林徽因、梁思成和上海的缘分。林徽因8岁时,就随父亲林长民居住在上海金益里,就读于位于虹口的上海爱国小学长达4年。1936年,梁、林工作的营造学社特别选定上海,首次发布了他们7年间的古建筑考察成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1945年初,梁思成编写文物保存目录时,特别列出了上海的龙华寺塔、城隍庙内园、南翔古猗园、徐家汇天主教堂等一批珍贵建筑,至今这批建筑保存完好。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