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点亮,好戏正酣,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渐入佳境。在这场普通观众与全球影人共赴的光影之约中,为新片经典挂出的满座标签,影院落幕时的不息掌声,无不见证着上海这座人文之城的底蕴与眼界。
500部展映影片是一次对世界电影史的巡礼——
这里有中国电影人对于用电影讲述中国故事的执着探索。在郑君里导演的《聂耳》里,一系列空镜头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呈现,让观众在电影艺术语汇越发丰富的当下,感知前辈对于民族精神诗意化表达的求索。
这里有世界影坛大师用最新创作永葆对世界的表达欲与对艺术的创作激情。年近九旬的戈达尔以《影像之书》延续着《电影史》未竟的使命,在对影像与语言的解构重建中,完成着个人的艺术冥想。
这里同样有当今世界影坛新锐的创意迸发。法国“80后”导演拉吉·利的《悲惨世界》尽管还是处女作,却凭借尖锐的表达与对雨果经典的当代呼应,以黑马之姿赢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金棕榈”提名。
这些影片被归置于丰富的单元之中,满足普通观众多样化、细分化需求的同时,也在试图表达着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在世界电影新版图中的使命担当——
“首映盛典”“名导新作”“世界首映”“华语新风”等单元紧扣“新作”与“首映”,体现上海国际电影节对行业发展风向的敏锐艺术嗅觉。今年首创的“影展精粹”单元,便力图汇集世界各大影展的获奖影片,实现与戛纳、柏林等国际一流电影节“零时差”的愿景。
“万花筒”“地球村”“多元视角”更是集结世界影坛的“口碑”“爆款”与“黑马”,满足大众趣味与人文审美间的多元需求。在这里,无关大国与小国的出身,大导名作与新人处女作的标签,只以内容与品质论英雄,展现电影艺术的参差多态之美。
可以说,上海国际电影节正用一个个影展单元丈量电影发展的经纬,更彰显着中国成为第二大电影市场后,以开放融通的姿态,拥抱着世界电影艺术,与世界影坛共享人类文明的收获与喜悦。在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背景之下,可以确立的共识是,电影艺术只有在传承中发展,才有可能激活传统,诞生顺时应势的创新;同时,也只有开放共融,才有可能在人类历史上书写更多绚烂之笔。
这个夏天,与好电影邂逅,更见证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美美与共。
作者:黄启哲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