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四点,距离闭馆仅一个小时,上海博物馆二楼茶室依旧人气十足。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举办期间,来这里喝一杯根据董其昌画风拉花的咖啡或特制的茶,再配一小碟“玄赏”米糕和山水绿豆糕,成了人们观展之余的一项重要选择。许多观众尝鲜后惊叹,原来博物馆也可以“很好吃”。据统计,三个月时间,这一“董其昌下午茶”套餐卖出了1500套。
近年来,上海博物馆不断拓展文创产品的外延,将艺术鉴赏与舌尖享受结合起来,不断研发推出各式“可以吃的艺术品”,近二十种创新美味每一款都大受观众欢迎,“吃在博物馆”甚至成为一种不能错过的新风尚。
以前说到博物馆,许多人的印象是严肃、庄重,走进去,甚至连呼吸都不敢太用力。近几年,得益于一系列亲民举措的推出,博物馆的形象正在改变。这之中,兼具了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创产品功不可没。它们不仅美化了生活,也成为许多人一次次走进并越来越喜爱博物馆的新理由。
“文创产品是让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去了解文物、了解历史,那为什么不能是在吃、喝的过程中呢?”上海博物馆文化创意中心主任胡绪雯表达了研发文创食品的最初设想。2017年大英百物展开幕当晚,首批埃及神像造型的巧克力和曲奇饼干被一抢而空,这成为上海博物馆把文创和美食相结合的开端。展览期间,这款饼干和巧克力持续火爆,平均每两到三天就需要补充一批货源,连不少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买回去赠送给亲朋好友。之后,团队迅速在二楼茶室推出了特别版的拉花咖啡、慕斯蛋糕等文创食品,设计元素取材自古埃及文物上的“芭丝特小猫”“伊西斯女神”等形象,采用卡通化的设计,再运用3D技术建模呈现在食品之上,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
首战告捷,上海博物馆文创团队又将成功经验移植到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系列文创的开发上。胡绪雯告诉记者,从难易度而言,开发食品系列有简单的方式和复杂的方式之分,如果将董其昌书画作品直接复制到食品包装上,再找一些现成的零食装入其中,是简单的,或许还更容易受到某一类观众的口味欢迎。但这样缺乏与艺术展品之间紧密逻辑、没有创意的表达,不过是流于表面化的文化体验。
在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系列食品的研发过程中,文创团队不仅考虑到艺术性和口感,还着重凸显地域文化特征。董其昌是上海松江人,文创团队第一时间走访松江,对当地的特产、特色乃至非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当了解到用松江大米做成的米糕是当地一大特色时,便决定做一批米糕。“传统的松江米糕是蒸出来的,保质期比较短,且不易携带。我们改用烘焙技术,原料仍然是上海特色松江大米,但加入了黄油、糖粉等等,迎合现代人口味之余,也起到延长保存期的作用,便于观众观展之后搭乘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把艺术带回家。而每块米糕上的图案均出自董其昌的钤印‘玄赏斋’中的“玄赏”二字,形状更接近钤印本身。”胡绪雯介绍,与米糕类似,山水绿豆糕从研发灵感到原料、生产,也都有着浓郁的上海特色。董其昌的青绿山水画,用墨明洁隽朗,笔致清秀中和。要把古朴典雅的山水意境与食物结合起来,最贴切的莫过于上海的特产之一绿豆糕。最终,文创团队以起伏的山峦及其在水中的倒影为形确定糕点的外形,郁郁葱葱的色泽正好呼应了董其昌绘画中古朴典雅的青绿设色。
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已落下帷幕,但上博文创团队的探索脚步仍不停歇。单以该馆二楼茶室供应的咖啡为例,就有多种图案的拉花。其中,有一款是以该馆的建筑外形为图案,下面是上海博物馆五个字。年初,上海博物馆首次以生肖为主题开启全年大展,在大厅展出了馆藏唯一一件以猪为造型的青铜猪卣,于是茶室就有了秀气软萌的猪卣咖啡和猪小妹蛋糕。与迪士尼首次合作,又碰撞出了镇馆之宝大克鼎咖啡。
“时代在变,博物馆的受众在变,文化创意产品也必须不断地调整。”胡绪雯表示,眼下,博物馆越来越重视少儿观众,如何吸引他们的目光成为接下来文创设计的重点。“明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将于5月底揭幕,上博文创团队酝酿着能否再推出一些文创食品,比如将青花瓷上的麒麟、海水等纹饰移植到孩子们喜欢的棒棒糖上,让他们在味觉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业内人士指出,将美食与博物馆文化乃至城市文化勾连,这样的创意,深度诠释了哈佛大学对创意学的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能够成立的新颖。
作者:李婷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