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范蠡带着西施,从嘉兴泛舟,最后归隐于苏州。在我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寓言,喻示着苏州是最后的归隐之乐土,而嘉兴,是最初出发之起点。
试看苏州,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退思园,无不是功成名就之后的诗意栖息。而嘉兴呢,茅盾、丰子恺、徐志摩、王国维、李善兰、张乐平、朱生豪、木心,无一不是在他们的青年时代,走出嘉兴,在上海、北京等大都市成就一番事业。
嘉兴,以甘甜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赋予他们最原始的力量,让他们冲进滚滚红尘、花花世界去达到人生的顶峰。
这许许多多的小湖小河中,最有名的%是一浜一湖:马家浜和南湖
嘉兴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家家临水,户户枕河。嘉兴的地名中,多有带水的,有湖、河、浜、泖、荡、漾、泾、港、滩、溇、泖。如果嘉兴是个人,那他五行一定不缺水。
这许许多多的小湖小河中,最有名的,当然是一湖一浜。一浜是马家浜,人类文明的曙光在此升起。一湖是南湖,中国革命的航船由此启程。
嘉兴这地名,说起来,跟一个半皇帝,半个太子,还有一种水果很有点干系。春秋时,嘉兴称为槜李。槜李是嘉兴特有的一种水果,因为实在太好吃太有名了,就把这地方叫做槜李。以一种水果来命名一个地方,不多见吧。
到了秦时,这里又称为“由拳”。由拳据说从“囚倦”音转而来。当年秦始皇东巡,术干说此地有皇气,几百年后将出天子。秦始皇就征发十万囚徒,在这里掘沟以断皇气,并把此地叫做“囚倦”。
到了三国,由拳这地方“野稻自生”。没人播种,就长出了稻谷,这在农业社会里绝对是祥瑞。吴大帝孙权高兴之余,在黄龙三年(231)把由拳改为“禾兴”。孙权三分天下有其一,只能算是半个皇帝。
又过了11年,孙权的儿子孙和立为太子,“和”“禾”同音,要避讳,于是把“禾兴”改为“嘉兴”。孙和的太子之位不久被废,只能算是半个太子,但嘉兴之名从此就定了下来。
嘉兴之名,嘉有美好、吉庆、欢乐、赞许等意思,兴有旺盛、发动、上升等意思,确是个好名字。
我们嘉兴人最讲“五湖四海”了。这话怎么说?请看,嘉兴市区有“天心湖”,说是当年秦始皇让死囚挖的,湖中水草不生,大旱不干。有“范蠡湖”,传说当年范大夫与西施曾在此暂住,由此发棹而泛五湖。有“胭脂湖”,说是当年西施在这里梳妆,胭脂水倒入湖中,湖水呈五色。有“锦带湖”,因湖如玉带环抱府治而得名。有“宝带湖”,在市中心,故又称“市心湖”。这是五湖。
又有四海,乃是“觉海寺”,是始建于宋朝的名寺。有“湖天海月阁”,在市区金明寺内。有“澄海门”,乃是嘉兴的南门。有“澄海桥”,位于澄海门东南的通济河上。清乾隆年间嘉兴人项映薇的《古禾杂识》中就有“五湖四海”的说法。都说嘉兴人包容性强,不欺生,原来是有缘由的。
大玩家大文人张岱《陶庵梦忆》里有句话,嘉兴人都知道:“嘉兴人开口烟雨楼,天下笑之。然烟雨楼故自佳。”
我们嘉兴的老人就不这么说,他们说:“到过三关六码头,看过嘉兴烟雨楼”,烟雨楼和奉化竽艿头(有道是“到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一样,都是见过世面的标志。搁现在,就该说:“到过三关六码头,站在跨海大桥口”。
嘉兴的风俗中,蚕花无所不在,它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许多文人大家都为嘉兴所沉醉。
金庸说到南湖的醉仙楼:“醉仙楼正在南湖之旁,湖面轻烟薄雾,几艘小舟荡漾其间,半湖水面都浮着碧油油的菱叶,他放眼观赏,登觉心旷神怡。”
说到嘉兴:“这嘉兴是古越名城,所产李子甜香如美酒,因此春秋时这地方称为醉李。当年越王勾践曾在此处大破吴王阖闾,正是吴越之间交通的孔道。”
说到南湖菱:“南湖中又有一项名产,是绿色的没角菱,菱肉鲜甜嫩滑,清香爽脆,为天下之冠,是以湖中菱叶特多。其时正当春日,碧水翠叶,宛若一泓碧玻璃上铺满一片片翡翠。”这是《射雕英雄传》中的一段,《射雕》的读者,几千万是起码的吧,这广告做得太牛了。
鲁迅在《北人与南人》中有一段话:“相书上有一条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我看这并不是妄语。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能厚重。”
嘉兴自然说不上是南人北相,但是地处“吴根越角”,当地正是吴越两国的交界之处,可说是越人吴相,也可说是吴人越相。事实上,嘉兴人的性格还真有这么点影子。既有钱江大潮一般的刚猛,又有小桥流水一般的优美,既有越人的慷慨激昂,又有吴人的悠然自得,正如鲁迅所说是“机灵与厚重”相兼。
正如沉着的老蓝布上星星点点地撒几朵白花,这蓝印花布为什么在嘉兴流行?我想,是因为蓝印花布很嘉兴。
它像嘉兴的小镇,青石板下一湾清清的河水。
它像嘉兴人爱吃的马兰头炒春笋,清香、清爽。
它像嘉兴人住的老房子,粉墙黛瓦,悠静、悠远。
它像嘉兴人向往的书斋生活,浅白的线装书和青瓷的文玩。
它像嘉兴人的性格,既像靛蓝一般的老于世故、沉稳安静,又像小白花一样的脱颖而出,轻快潇洒。
嘉兴有一种花,随时可听见,却总是看不见;每个人都在说,却从不拿出来;一年四季都在开,却从来不凋谢。这种花,就叫蚕花。在嘉兴的风俗中,蚕花无所不在。庄重的有迎蚕花、请蚕花、请蚕花,家常的扯蚕花、戴蚕花、焐蚕花,热闹的有轧蚕花、点蚕花,唱蚕花,蚕花有菩萨,蚕花有生日,蚕花有灯,蚕花有蜡烛,蚕花有铜细,见面打招呼说好话,是“今年蚕花廿四分”。
其实,“蚕花”根本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解释,但人人心中都知道,如果一定要说,那蚕花就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嘉兴之美就像是一首元散曲,轻松,随意,自在,世俗,略有点轻幽默,当然文采也是斐然,还有点慵懒的自在,虽然不是高大上,心里却自有分寸。所谓宜居,就是这样子的吧。
嘉兴又像一个穿着碎花旗袍的美丽少妇,精致闲适,不愠不火,施施然悠悠然走在细雨的弄堂里。也许并不惊艳,却很耐看,干净周正,温润如玉。
细细想来,都有道理。
比如,海宁不是畜牧产区,却有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嘉善并无森林,却成为木业大县。桐乡不是羊毛产区,却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海盐没有钢铁厂,却有响当当的紧固件产业,“铁海盐”名副其实。平湖棉花资源并不丰富,却是全国闻名的服装大县——这种“两头在外”的做法,嘉兴的学者发明了一个高上大的称呼,叫“零资源经济”。
不过我以为还不如“无中生有”来得响亮。“无中生有”,这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多深入人心。
作者:杨自强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