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浦东新区航头镇王楼村西傅家宅的傅雷故居是傅雷的出生地。1908年4月7日,这位未来的杰出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作家、教育家诞生于“渔潭乡西傅家宅”的东房。因出生时哭声洪亮,族中长者为其取名“怒安”;15岁时,张愚若老人提议以“雷”为名,“怒安”为字,故有了傅雷之名。
傅雷故居为傅雷祖辈于明代始建,清末重建。因年久失修,建筑损毁严重。经航头镇党委、政府多年努力,傅雷故居日前正式启动修缮。
宅邸占地约1500平方米,位于王楼村傅家宅两条小河交汇处,共36间房,四周植物茂密,安静怡然,印证了浦东人滨水而居的生活习性。院落与宅邸外表庄重朴实,内部空间布局紧凑,院落划分私密安静,由砖墙门洞互相连通;建筑内部梁式雕花清晰可见,恬静舒适,曲径悠然,外显庄重,内隐繁华。
据《渔潭傅氏家谱》记载,始迁祖傅庆公于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从浙江海盐移居南汇海角四团(今浦东新区祝桥镇盐仓),起先选择在靠海边的大树边建房,所以当地称之 “大树傅”。他儿子傅显公却认为,四团虽然靠海,渔业、盐业也很发达,是地富利饶的地方,但是大多还是下民,既俗又杂,不是子孙发展的地方。故决定向西搬迁,移居到沈庄之东,四灶港之北,建房入驻。在建房的时候正逢南汇修城,既缺少民工又缺少砖瓦,只能以草盖楼房,当地称之“傅家草楼”。没几年,遭逢火灾,瞬时草楼被焚烧殆尽。于是,傅昌公携家族又向西腹壤之地移居,故又有“田肚傅”之名,也就出现了东、西傅家宅。从此,傅家世代在西傅家宅又农耕又读书,传世至今。
傅雷故居较完整地保留了晚清时期建筑风貌。现存大木构架制作规整,用材规范,举折平缓。尤其是前厅开间和院落的布置,在现存同期建筑中较为罕见,是研究当地晚清时期地方民居建造技术和手法的重要实物例证。尚存的房屋依然保存着浦东地区传统的歇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现已列为浦东新区文物点。
不过,由于建筑年代长久,经村民长期居住,或空置或出租,现有建筑毁损特别严重。建筑现已拆除19间,两间今年坍塌,尚存15间,建筑面积432.6平方米。故居主体建筑及院落毁损严重,现仅留存正房及部分厢房。西附属建筑也仅存主体和部分院落,南北两耳房均已缺失。东部附属建筑风貌较为完整,但建筑本身破败较为严重,为傅雷家族族人所居。东西附属建筑风格与主体建筑遥相呼应,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傅雷故居的历史变迁与风土格局。
上海交大建筑规划设计单位经过对故居的实地勘察及建筑形式空间布局的详细分析,确定了最终的修缮方案。据透露,除修复现留存的“傅雷故居”主体建筑以及西附属建筑外,还将把故居东部留存较为完整的民居纳入故居保护范围。此外,此次修缮工程也将复原已经损毁的本体建筑与附属建筑,恢复院落及围墙的原有空间格局;并新建与故居风貌一致的民居建筑,作为今后管理与再开发利用的附属用房。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