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古往今来,文学创作总是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40年,风云激荡,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一幅幅壮丽的画卷。
感应着时代的大变动,作家们也用文字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历程:或在改革浪潮中书写人生百态,或在民族文化的天地中释放现代观念的能量,或在新型的社会文化空间里探寻未来文学的新向度……
开放的春风,时代的潮涌,作家们一一敏锐捕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城市的经济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浪潮。作家们也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文学作品记录着时代的潮涌。
作为我国第一部正面描写工业改革的长篇小说,张洁《沉重的翅膀》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重工业部及其所辖的曙光汽车制造厂围绕工业体制改革引发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标题中“沉重”二字,表明了工业现代化想要起飞的诸多不易,旧思想、旧观念、旧习惯势力都是起飞过程中需要被摆脱的沉重负担。
张炜则以农村为背景,描写了胶东半岛上洼狸镇从1950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这近40年的社会变迁。三个家族的恩恩怨怨,整个镇子人的浮浮沉沉,《古船》以一个古老城镇的历史记忆,映射出整个中国数十年来的历程。
洼狸镇因水而生,船是镇上的人走向外面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大约是在一个月之后,地质队宣布了一个秘密:差不多正对着芦青河的一百多米深的地下,还有一条河。”河水生生不息,古船载着开拓者勇往直前。
说到最为人所熟知的改革开放题材小说,非《平凡的世界》莫属。今年是这部小说出版30周年。在这30年里,《平凡的世界》既畅销,又长销。1988年3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节目开始播出这部小说,获得了热烈的反响。据测算,当年的听众达到三亿之多。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可以说是读者把它选择出来,使它获得文坛瞩目。到现在,这部小说卖出千万册,还在不断重印,在各年龄段的读者之间产生深深的共鸣。
路遥在这部小说中全景式描写了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整个中国城市和乡村发生巨大变化,走进平凡人的内心世界,书写奋进者的壮美篇章。孙少安和孙少平是故事的主要人物。两兄弟一个沉稳内敛,一个飞扬进取;一个固守乡土,一个走向未来。与其说是两个人,不如说是一个人的两面,既传统又现代,看似自我矛盾,读来又荡气回肠。
民族精神与现代意识汇聚,全世界将目光投向中国文学
40年前,随着中国大陆以开放的姿态进入国际文化场域,西方现代文化思想也随之涌入。如何应对西方或者说世界潮流?如何为西方文学在中国找到一个接受场?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对话?这些成了作家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棋王》便是阿城给出的探索。这是这位作家的处女作,也是寻根文学的发轫之作。故事诞生于一次饭桌上的谈话,写下来之后,一经发表,即引起文坛的轰动。
主人公王一生为《棋王》赋予最大的魅力——在那个狂乱的时代里,他凭借着吃和棋,获得了内在生命的平静。在吃上,“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在棋上,却是永不停息的追求,茫茫宇宙,如痴如醉。同九个高手的车轮大战是小说的高潮所在,王一生的全部潜能都释放出来。“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小说中,老者评价王一生的棋艺:“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于是感叹:“中华棋道,毕竟不颓”。不颓的何止棋道,更是延绵在中华大地上的传统文化精神。在自身面临困境时,传统文化中的自由精神和人格境界使人获得超越世俗的力量。在时代大步向前迈进的时候,这种古老的民族传统精神依然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在当代人生中被赋予丰富的现代意义。
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中,高密东北乡与鲁迅的鲁镇、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镇、马尔克斯的马孔多一样,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块。这个理想世界由莫言用文字构建起来,因《红高粱》而扬名海外。
《红高粱》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爷爷”余占鳌组织民间武装,以及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不畏世俗,敢爱敢恨,自由率真,充满着原始的野性,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一个生动鲜活的民间世界。
在这部作品中,红高粱被赋予强烈的生命意识。“八月深秋,广阔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在写作手法上,莫言较深地受到美国作家福克纳和拉美作家马尔克斯的影响,借鉴了意识流小说的时空表现手法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结构方式,打乱时空结构,以感觉为动力,由情绪作引导,看似自由散漫,却暗合了民间自由自在、生机盎然的状态。
2012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19点,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全世界把目光投向高密。
现代城市文化的蓬勃生长,为小说赋予新的表现空间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作家在小说创作中也对城市空间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城市文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在这些作品中,城市不仅仅是小说故事的发生地,更是作家笔下有血有肉的书写对象。王安忆把眼光放在上海,通过一部部书写上海的作品,完成自己的城市想象。王安忆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上海,不从大处落笔,有意淡化大环境下波澜壮阔的历史变动,却将日常生活中细碎、平素的点滴娓娓道来。在她看来,上海的城市精神蕴藏于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中,正是这些生活中琐碎繁杂的部分焕发出奇光异彩,也构成了这座城市最坚实的基础。
《长恨歌》讲述了王琦瑶的传奇一生,从开始到辉煌到落魄到香消玉殒。而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读者却可以清楚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正如王安忆自己所说:“《长恨歌》是一部非常非常写实的东西,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世纪之交,互联网进入大众视野。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亿。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作家们提供了全新的写作体验。传统写作与网络写作相得益彰。
金宇澄的《繁花》在2012年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部作品最早是以在网上连载的方式成文的。
“起因是我想在网上,写一些无名无姓者的市井事迹,于是起了网名,上去开帖。”于是,在上海的“弄堂网”论坛上,金宇澄用网民“独上阁楼”发帖,用上海话漫述城市的昔日场景。这些帖子也成为后来《繁花》的初稿。
帖子发出去,当天就有人关注,不时有人问:爷叔是谁的马甲吧?后来呢?爷叔,结果后来呢?这种即时的反馈所带来的完全新鲜的体验,和一般闭门面壁的写作颇为不同。“写作进入一种现场感,以前的一切经验过程消失了”。因为在网络上隐匿自己,所以可以无所顾忌、自由自在地写作,而网友的鼓励又让金宇澄写作热情高涨,越写越多,在外地出差,电脑故障的情况下,为了保持每天的更新,他甚至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去网吧写作。
“《繁花》是无准备中完成的,可说是一个无意识的状态下写了这个长篇。”写到陶陶出场卖大闸蟹,金宇澄意识到这么写下去,是一部长篇小说的规模。这时,他再回头,做人物表,做结构大纲。
后来,初稿《繁花》成文。修改后,最终成稿35万字,出版发表,再一次呈现在读者面前。
文化交流形式多元,小说和电影相生相息
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曾表示:“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都不会存在。”小说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矿藏,而电影也使小说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谌容在1980年发表小说《人到中年》。中年眼科大夫陆文婷因心肌梗塞生命垂危,在半昏迷半回忆的状态中,一幕幕场景在意识流动中勾勒出她半生的经历。
198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小说拍摄了同名电影。影片质朴动人,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评选上,该片一举拿下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编剧。
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1991年获得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并于第二年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这部作品的原著是苏童于1989年底发表的新历史小说《妻妾成群》,反映的是封建家庭内勾心斗角的生存环境。“四太太颂莲被抬进陈家花园的时候是十九岁,她是傍晚时分由四个乡下轿夫抬进花园西侧后门的,仆人们正在井边洗旧毛线,看见那顶轿子悄悄地从月亮门里挤进来,下来一个白衣黑裙的女学生。”从小说的开头,似乎已经可以预见女主人公颂莲的悲惨生活。
张艺谋的影视改编,使得小说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也使苏童获得了巨大的声名和收入。苏童也承认:“不是张艺谋存在我也会写作,但是这部电影确实带给了我更多的读者和名声,说他没有成就我,我觉得有点心虚。”
麦家则在写作中关注那些天赋异禀的人的命运遭际。对于那些从事秘密工作的怪才英雄,麦家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珍惜。《暗算》就是一部为这些人物立传的小说。听风、看风、捕风三章,分别描写了国家安全部门701的三个部门监听局、破译局、行动局中的传奇人物。听风,是靠耳朵侦听信息;看风,是用眼睛破译密码;捕风,则是在敌军大本营中传送情报。秘密工作神秘曲折,而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样丰富动人。
2005年,《暗算》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独特的题材,悬念迭起的故事情节,一下子征服了大批观众。2012年,同样改编自这部小说的电影《听风者》上映,以2.32亿元票房打破原有华语谍战片票房纪录。
链接:40年来,小说创作一次次迎来新的高峰,走向更为开阔多元的世界
◆谌容《人到中年》
首发于《收获》1980年1期
中年眼科大夫陆文婷在连续完成三场手术后,终于因疲劳而病倒。在半昏迷半清醒中,半生回忆从意识深处闪现……陆文婷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的艺术典型,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作者真实地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艰难人生和生存困境,发出“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强烈呼吁。
◆张洁《沉重的翅膀》
首发于《十月》1981年4期、5期
基于对生活现实、改革进程的感受和认识,作者重彩浓墨地描绘郑子云、陈咏明等人为整顿、改革而进行的壮举。改革难,写改革也难。不但工业现代化是带着沉重的翅膀起飞的,描写这种在艰难中起飞的过程,也需要坚强的毅力。
◆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
首发于《青春》增刊1983年1期
这是北大荒知青大返城期间的一个夜晚,车站的广播正在播出:“本次列车,晚点四小时……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今夜有暴风雪……”作品在粗犷、浓烈、严峻的气氛里,通过对知青生活、命运、成长、劳动的具体描绘,刻画了曹铁强、刘迈克、裴晓云等令人肃然起敬的知青形象,热情讴歌了他们垦荒戍边、建设边疆的生活劳动风貌以及崇高的献身精神。《今夜有暴风雪》是几十万北大荒知青生活的一个缩影,气势雄浑,沉郁悲壮。
◆阿城《棋王》
首发于《上海文学》1984年7期
《棋王》取材于阿城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主人公王一生是一个在历史旋涡中具有独立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他的整个人格中投射着久远的、富有无限生机的文化精神,这使他一己的单薄存在显现出无可比拟的顽强精神和文化魅力,成为当代文学史中的独特艺术典型。
◆刘心武《钟鼓楼》
首发于《当代》1984年5期、6期
1982年12月12日那一天,钟鼓楼附近一条胡同中住着九户人家的四合院,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民缤纷流动的社会生活就从这里展开。从古到今,从今到古,横向切入,四面辐射,《钟鼓楼》被认为是一部“清明上河图式”的作品。作者力图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审视现实与历史的深刻联系,以横向拓展和纵向开掘,给人一种生活画面的宏阔感和历史的纵深感。
◆王蒙《活动变人形》
首发于《收获》1985年5期
活动变人形,本是一本日本玩具读物。它像是一本书,全是画,头、上身、下身三部分,都可以独立翻动,如此通过排列组合可以形成无数个不同的人图案。通过这一文化符码,王蒙在这部作品中阐明了“变”的哲学观:每一种文化要和其他文化相互融合、相互补充,除旧纳新,才能不断发展。
◆莫言《红高粱》
首发于《人民文学》1986年3期
《红高粱》在现当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出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作家在民间话语空间里的某种寄托。民间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所在,民间是生机盎然热情奔放的状态,民间是辉煌壮阔温柔淳厚的精神,这些都是人所憧憬的自由自在的魅力之源。
◆张炜《古船》
首发于《当代》1986年5期
《古船》写胶东半岛洼狸镇隋、赵、李家族从1950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这近40年的浮沉纠葛,展开作家对于当代历史、社会、文化心理、人性的反思,塑造了赵炳、隋见素、隋抱朴等有深度的人物。作品具有一种“史诗性”追求的意图,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最有气势、最有深度的文学杰作之一。它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中国,以一条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灵魂的困境与挣扎。
◆路遥《平凡的世界》
首发于《花城》1986年6期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以中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给中国文学创造的神话,不仅是一个呈现在眼前的小说世界,以及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我们中间,而且还打开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人生格局就此改变:空阔、宽容、坚硬、柔软、写实。
◆苏童《妻妾成群》
首发于《收获》1989年6期
《妻妾成群》是“新历史小说”最精致的作品之一。由“一夫多妻制”生成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倾轧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是这篇小说的核心意念。苏童极善于捕捉女性身心的微妙感受,在生存景象的透视中融入深邃的人性力量。
◆余华《活着》
首发于《收获》1992年6期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着。”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陈忠实《白鹿原》
首发于《当代》1992年6期和1993年1期
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静与动、稳与乱、空间与时间这些截然对立的因素被浑然地扭结在一起,形成巨大而奇异的魅力。
◆王安忆《长恨歌》
首发于《钟山》1995年2至4期
一个女人40年的情与爱,被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长恨歌》里的王琦瑶是上海弄堂走出的典型上海小姐,被上海所塑造,也领略并保存着这座城市的精华。
◆史铁生《务虚笔记》
首发于《收获》1996年1期、2期
《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一代人的影响。
◆毕飞宇《玉米》
首发于《人民文学》2001年4期
《玉米》对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家庭和乡村生活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探索。在此过程中,毕飞宇创造了令人难忘的人物。玉米是宽阔的,像鹰,她是王者,她属于白天,她体内有浩荡长风。
◆麦家《暗算》
以《暗器》之名发表于《钟山》2003年增刊秋冬卷
对于当代中国文坛来说,麦家的写作无疑具有独特性。《暗算》讲述了具有特殊禀赋的人的命运遭际,书写了个人身处在封闭的黑暗空间里的神奇表现。文字有力而简洁,仿若一种被痛楚浸满的文字,可以引向不可知的深谷,引向无限宽广的世界。
◆贾平凹《秦腔》
首发于《收获》2005年1期、2期
《秦腔》是对正在消逝的乡村的一次回望。作者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
◆铁凝《笨花》
首发于《当代》2006年1期
笨花、洋花都是棉花。笨花产自本土,洋花由域外传来。轻灵的笨花身上,寄托的是笨花村人实实在在的日子、生活,以及他们祖祖辈辈的希望与前景。作者描写了笨花村独具个性的男男女女群像,以此来折射横跨半个世纪中国农村、社会乃至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世事变迁。
◆格非《江南三部曲》
《人面桃花》首发于2004年《作家》长篇小说夏季号;《山河入梦》首发于2007年《作家》长篇小说春季号;《春尽江南》首发于2011年《作家》长篇小说秋季号
《江南三部曲》包含《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三部作品,以对历史和现实郑重负责的态度,深切注视着现代中国的壮阔历程。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探索明清小说传统的修复和转化,细腻的叙事、典雅的语言、循环如春秋的内在结构,为现代中国经验的表现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和新的语言和艺术维度。
◆金宇澄《繁花》
2011年起于网络上连载
《繁花》以大量的人物对话与繁密的故事情节,讲述阿宝、沪生、小毛三个童年好友的上海往事,以十岁的阿宝开始,由一件事,带出另一件事,讲完张三,讲李四,以各自语气、行为、穿戴,划分各自环境,过各自生活。作者如一个生动的说书人,将独特的音色和腔调赋予世界,将人们带入现代都市生活的夹层和皱褶,在小历史中见出大历史,在生计风物中见出世相大观。
作者:钱雨彤
编辑:张祯希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