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是林元培总工程师设计的!”剧中人为杨浦大桥未通过的方案据理力争,观众听到了熟悉的名字,他是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的总设计师林元培院士,浦东建设史上确有其人。
电视剧《大浦东》正在央视一套热播。当剧中屡屡传来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案例,多少观众心头一颤。当艺术呈现中打通了真实历史的隧道,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浦东开发开放的见证者、亲历者、受益者,万千观众为我们今天所得,热了眼眶。
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作品,《大浦东》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电影 (集团)有限公司等出品。电视剧从金融改革的角度,聚焦浦东的变迁,生动讲述了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个人与时代同频共振、和国家休戚与共的故事。
改革精神与故事魅力交相辉映,观众真切体察到改革开放带来的获得感
1986年底,纽约证交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访华,他收到邓小平赠送的珍贵礼物:一张上海发行的股票。当时人们还在用复杂甚至怀疑的眼光审视股票。对于新生事物,质疑、反对的声音始终伴随其婴儿时代。邓小平送出的这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给了正在蹒跚学步的中国股市莫大的肯定和鼓励。
第一集的画外音娓娓道来,平和、冷静。但隔着32年再回首,如今电视机前的观众已知,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上海浦东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迎来全新发展机遇;观众更知,惟改革才是出路,改革从没有坦途。
果然,该剧才播出三集,已有诸多曾经响当当的案例被电视剧化用,激荡人心。上世纪80年代末,南浦大桥已筹备开工之时,该不该再建造一座杨浦大桥?剧中以工程师与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的激辩,摹写了林元培他们当年惊心动魄的论证过程。
第二个在剧中传来的真实名字叫林同炎。剧中,吴一白要在上海世杰贸易中心协会成立大会上采访“大人物”,华裔经济学家林先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位林先生正是林同炎。他曾在海外组织一批专家研究浦东开发方案,先后七易其稿,写出了《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的大上海》研究报告,共编写出12份浦东开发方案,被称为“海外建议开发浦东第一人”。
还有个“确有其事”的场景贯穿了前三集: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营业部,它既是剧集开篇范尔霖做股权变更的“世界上最小的证交所”,也是剧中女主角陈梦蕾第一份工作所在地。现实中,蔚为壮观的新中国证券市场,就是从当时那个小小的营业部开始的。很多上海人记得,那个十多平方米的地方,不仅营业厅里挤满了人,室外10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排成队,院子外的马路边也常常排起长队。
恰是在这些真实与艺术的交错中,改革精神与故事魅力交相辉映,观众真切体察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获得感。
浓厚怀旧与亲切感的萦绕下,革故鼎新的精神主脉与诚信铸金的价值信条深入人心
上海籍演员、曾经获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的姚安濂在剧中饰演一位金融大亨,他是男主角赵海鹰的事业领路人,更是他的人生导师。姚安濂向记者“剧透”:这名金融大亨对应的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民营企业家,他做的最了不起的尝试,是以私营企业的名义向国有企业提供融资。即便事业做大做强,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经营底线,“诚信铸金”。“无论到何时,有些价值信条不能丢失。”这是演员的创作阐述。
另一名上海观众熟悉的演员郝平也在剧中出演企业家。角色叫韩要强,是名医药器械厂的负责人。郝平这样理解他的角色:“他深知,唯有变化才是生存之道。在金融浪潮中,他既需要不断解放自身保守的思想、突破僵滞思维方式的束缚,也极其固执,固执于自己的价值观念。”
看似讲述枯燥的人生信条,可导演并没打算正襟危坐“讲道理”。为与观众建立认同感,剧组用浓浓的怀旧与细节的精致来复刻旧时光。他们在松江搭建一条洋泾老街。第一集,赵海鹰回到老街上的孙妈妈家,观众跟从他的视角回到童年,打开上世纪80年代上海人家都有的纱门式碗橱,也跟从他的感官,尝尝孙妈妈烹饪的上海人家心头好——糖醋小排。
任何时代,宏观的社会图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总是彼此映衬、相互影响。通过剧中一个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大浦东》折射了伟大的时代变迁与社会进步,观众在浓厚怀旧感和亲切感的萦绕下,体悟到革故鼎新的精神主脉与诚信铸金的价值信条。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历史的重要时刻,《大浦东》里的故事无疑是有当下价值的。
编剧张强说:“鲜活的人物可以抒发真情实感,可以描活时代精神。这里有上海的成长史,浦东人的创业史、梦想史。我们记述剧中人的奋斗过程,既是对新时代的赞颂,也昭示了只有发展与改革,才能展现个人与时代的理想,才能引领人们走向未来。”
作者:王彦
编辑:张祯希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