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的第八年。始于2011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得益于“上海书展”这个国家级书展大平台,更得益于上海这座充满文学传统和底蕴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如今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文学嘉年华。
在过去的七年内,文学周组委会都会结合当年全球文学趋势和热点策划相应的主题,包括城市、影像、书评、翻译、东方、莎士比亚、科幻等关键主题词。作为中国作家对话世界作家、中国文学对话世界文学的现象级活动平台,上海国际文学周邀请到了两百多位中外作家、学者、文化人士齐聚上海,包括莫言、勒克莱奇奥、V.S.奈保尔、阿列谢耶维奇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这些全球性的文学主题发表洞见,分享经验,交换看法。因其国际性、专业性和公众性,上海国际文学周在中外作家、学者、出版人和媒体人中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国际影响。
经过这些年的深耕细作,上海国际文学周已经生长成一棵大树,已然成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学盛会。越来越多平等、深入、专业的文学对话在此出现,越来越多的国际文学合作由此产生。上海国际文学周与“伦敦书展·伦敦图书与荧幕周”签署合作协议,三来年互派作家参加上海书展和伦敦书展活动,为中英两国作家提供跨文化交流平台,也为中国文学和作家“走出去”搭桥铺路。创办一个多世纪的英语世界书评杂志《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基于“认可”和“赞赏”,持续四年为上海国际文学周免费刊登形象广告,并继续深化这种文学合作。
2018年(第八届)上海国际文学周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虹口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虹口区文化局、建投书局、思南公馆、作家书店、SMG艺术人文频道等联合协办。今年的主题是“旅行的意义”。放眼人类的发展史,我们对自身的理解正是基于对我们置身其中的环境的观察,这种种观察历经希腊、罗马的荷马、希罗多德,中世纪的基督教旅行家马可·波罗,乃至当时虽与西方相隔绝,但在研究方法和概念上却存有诸多相似之处的中国人的研究,如旅行家徐霞客的游记,最终得以形成我们今日关于世界的认知。人类的先贤,记录下书斋里的沉思和对高山流水的探访,昼夜比照,并一直将目光投向地球表面曲率的尽头。唐朝伟大的诗人李白,同时就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这一点,在今人的生活中,几乎难以复现,我们的目力为各种人类的构筑物阻隔;另一方面,广义的地表,虽然早已为人类发射的绕地卫星所覆盖,然而,人类对自己有能力抵达的地方,并非全然知晓。作为文学的旅行和作为生活的旅行,在今天变得意义非凡,却也困难重重。如何继续认识“旅行”这个熟悉的主题词,并更新其意义,是本届上海国际文学周的期待。
2018年的八月,本届上海国际文学周将迎来28位中外作家、诗人、学者,将举办主论坛、诗歌之夜和上海国际文学周-伦敦图书与银幕周合作等合作系列活动,以及文学对话、文学讲座、新书首发、读者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从8月14日开幕,持续到8月20日,一周时间内举办各类活动共40多场。
出席2018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中外嘉宾有:瑞典文学院院士皮特·恩格伦(Peter Englund),莫桑比克诗人、小说家米亚·科托(Mia Couto)、墨西哥作家阿尔瓦罗·恩里克 (álvaro Enrigue)、智利小说家保丽娜·弗洛雷斯(Paulina Flores)、波兰作家伊莎贝拉·卡鲁塔(IzabellaKaluta)、英国作家、编辑凯瑟琳·莫里斯(Catharine Morris)、法国作家卡特琳·普兰(Catherine Poulain)、爱尔兰作家伊萨姆巴尔德·威尔金森(Isambard Wilkinson)、日本作家吉井忍(Shinobu, Yoshii),李敬泽、何建明、阎晶明、许子东、孟繁华、叶兆言、陈福民、陈丹燕、万之、梁鸿、张定浩、黄德海、姚鄂梅、黄昱宁、任晓雯、刘梓洁、田源、倪湛舸。
作者:许旸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