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卅运动纪念碑坐落于上海南京西路、西藏中路西南侧的一片绿地中。(图/视觉中国)◆上海鲁迅公园内的鲁迅坐像。(图/视觉中国)◆中共四大纪念馆等上海革命遗址,吸引了许多市民踊跃参观。(本报记者袁婧摄)
■上海文学界正积极践行“红色足迹——党的诞生地·上海革命遗址系列故事创作项目”,以100个沪上革命遗址名录为采集对象,上海45位作家探路红色路线的文学故事,集结发掘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精神灵魂和历史根脉,在一篇篇生动感人、新意迭出的作品创作中凸显上海城市红色文化的特质
■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承接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早期中央领导机构的所在地,早期工人运动的发祥地,这些特征决定上海的“红色基因”密集全面。上海文学界深入挖掘传播红色基因,既有助于作家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也使读者更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上海的光荣与传奇
中共一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龙华烈士陵园、张闻天故居、霞飞路捕房旧址……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红色之城”上海在革命斗争历史中留下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红色印记。如何用文学的方式串起这些地标,使其爆发传播出更多的“红色能量”?
正在进行中的“红色足迹——党的诞生地·上海革命遗址系列故事创作项目”,正是上海文学界的积极践行。项目以100个沪上革命遗址名录为采集对象,上海45位作家探路红色路线的文学故事,集结发掘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精神灵魂和历史根脉,在一篇篇生动感人、新意迭出的作品创作中凸显上海城市红色文化的特质。记者从上海市作家协会获悉,第一批100篇故事正陆续提交,预计 10月定稿。
“上海是一座革命城市、英雄城市,对文学工作者来说,这次创作是一次特别的红色教育、党史教育。”上海市作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马文运说。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承接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早期中央领导机构的所在地,早期工人运动的发祥地,这些特征决定上海的“红色基因”密集全面。上海文学界深入挖掘传播红色基因,既有助于作家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也使读者更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上海的光荣与传奇。
上海有太多红色足迹值得挖掘,对在世亲历者的采写时不我待
今年7月1日发布的《上海红色文化地图》成为遗址采集的主要依据。创作项目由叶辛、叶永烈、孙颙、赵丽宏等领衔,集合上海作家中坚力量,刘炜、府天等青年网络作家也投入参与,以期产生一批历史性与时代性相融、展现作家独特文学思考的优秀文本。
“很多红色革命遗迹都已经有人留下了篇章,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并写出来?作家需下功夫采风,采访要细致,角度要新颖。故事不能满足于对革命遗址的简单介绍,作家得平衡好史料与虚构的部分,不能闭门造车,而是通过实地考察、专题讨论,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在题材内容等方面尽可能进行再创造、再突破。”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作家叶辛将撰写张闻天故居和小蒸地区农民武装暴动(枫泾暴动)指挥所旧址的故事, 他希望尽力创作出有别于历史资料陈列的文学故事,同时做到史料的严谨真实。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踏访中共一大会址、搜集一手资料的作家叶永烈,此次再度担纲撰写中共一大会址故事。 “当年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去一大会址,查阅抄写各种文件和资料,找专家一个个面访……如今,在世的亲历者越来越少,时不我待的念头常在脑海里盘旋。”叶永烈还记得,他1990年8月9日在上海采访法租界老巡捕薛畊莘,首次披露了闯入中共“一大”会场的密探为上海法租界巡捕房政治探长、中国科科长程子卿,并写入关于中共 “一大”的长篇报告文学 《红色的起点》,受到党史研究界的肯定。这一次,在过往史料积累的基础上,叶永烈新写的故事以小说笔法复原了许多历史片段,人物对白鲜活,画面感极强。
凸显文学叙事优势和共情力量,打造红色文化传播高地
在上海市作协专职副主席、作家孙甘露看来,不同于单一的史料收集或整理,此次创作项目更侧重凸显文学叙事的独特优势和共情力量, “起点要高、切口要小,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让红色故事融入时代大背景中,把建党精神与城市精神结合,把红色血脉与城市文脉结合,致力打造建党故事红色文学创作的传播高地。
从平面化红色遗产史料,到生动立体的文学手法塑造,作家们不断寻求叩击当代情感的 “共振点”。比如, 《上海纪实》主编朱大建将目光投向李达、王会悟住处旧址,他在创作中穿插革命先辈的大量细节,如今读来仍感人至深——李达把人民出版社设在小小楼梯间和灶间里, “灶间里有一个烧饭的灶头,灶头旁堆满木柴,印刷器材和出版物就藏在木柴堆里;出版社的编辑、校对、发行都由李达一人承担”;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李达寓所召开,王会悟抱着不满一岁的女儿在门口放哨,做警卫工作,由于负责了一大、二大的会务工作,她甚至被战友们半开玩笑取了个昵称 “会务王”。
岁月深处的硝烟和炮响,并没有被遗忘,仍在当下激荡着动人回响。作家简平对一处纪念碑印象深刻:在虹口区第六小学门口,他偶尔发现一块并不起眼的五卅烈士墓遗址纪念碑,碑前常有鲜花摆放,不断枯萎,不断添新。这种感受盘旋在他心里,逐渐汇聚成相应的文学叙述。 “我想做这样的尝试,把史实与文学相结合,调动自己的创作热情,融入个人真实情绪,让读者更有代入感。”一批年轻的沪上网络文学作家也加入了创作行列。 “上海的红色遗址有些深入人心,有些默默无闻,甚至当地人都不太了解。其实,不少红色遗址就在市民擦肩而过之处,一个石墩、一座铜像背后都能牵出很多故事。”网络作家府天说。
“我们期待创作中展现先贤的精神风貌、历史推演的规律,指导我们未来前进的方向。”孙甘露谈到,切口再小的写作,也能拥有整体的大背景,比如《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版在上海印刷,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早期发展也与上海密切相关,那么是不是可以从“人文地理学”角度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在上海产生、为什么从这里一步步走向未来,必定有许多值得发掘的地方,拓展出多元丰富的书写空间。
据悉,项目首批100篇故事完稿后,全部约400篇作品预计在2020年完成,2021年7月前结集出版,献礼建党100周年。项目后续还将围绕优质版权IP开发系列红色文创作品。
作者:本报记者 许旸
编辑:孙欣祺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