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女电焊工》
中华艺术宫日前新辟常设展 “海上明月共潮生——中华艺术宫藏华人美术名家捐赠作品展”。精选的150余件展品均为历年来艺术家或艺术家家属向中华艺术宫(前身为上海美术馆)捐赠的珍贵藏品。展览所分的四大板块 “春江推潮后来人”“融合中西为吾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为有墙外暗香来”,不仅呈现朱屺瞻、贺天健、谢稚柳、吴湖帆、程十发、林风眠、吴冠中等一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大师的多元探索,也以别出心裁的视角丰富着人们对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认知。
一次次的深情相托,成就了这样一个特别的展览,让观众有“眼福”得以近距离欣赏更多的精品佳作。“这次展览是对历年来向中华艺术宫捐赠艺术作品的有序、系统的一次梳理,能够较为清晰地反映出时代变迁所带来的风格演变,也是对捐赠过作品的艺术家或艺术家家属,对观众的一次回馈。毕竟这些作品不能总深锁在我们的典藏仓库里,它们的价值只有当面对更多的人们时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武秦瑞告诉记者。
为大众的艺术,有着感人至深的温度
为人生、为大众的艺术,在此次展览中得到了特别的呈现。而这类艺术顺应的正是近现代美术启蒙时期十分重要的美术思潮。紧贴时代、反映民间大众真实的生活的艺术图式,直至今日也依然影响着美术创作。
▲杨可扬《上海早晨》
此次展出的杨可扬的版画,即是其中的代表。他的版画粗犷、简洁,构图饱满,色彩艳而不俗,在新中国版画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而他的版画生涯亦可被视为中国新兴木刻发展历程的生动缩影。早年杨可扬的创作受丰子恺社会生活漫画的影响,他看到战争中的民生疾苦,在时代的感召下,毅然转向进步木刻运动,以手中刻刀作为抗日救国的武器,以黑白木刻版画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奋发。新中国成立后,杨可扬的版画日趋明朗,注重表现景物的意境,也渐渐有了色彩。改革开放之初,他曾创作过一批反映上海乃至江南风貌的版画,比如捐赠的一幅《九曲桥》,用写意的方式,刻画九曲桥的冬日雪景,表现豫园富有诗意的浪漫景色。杨可扬生前曾先后向中华艺术谢稚柳切,也深受大众喜爱。这些画里的小动作、小道具、小情节特别打动人心,都是从生活中而来。贺友直常常会背上包去往笔下故事发生的地方,一待就是几个月,用几沓厚厚的速写本记录下锅碗瓢盆、灶台炕头,这些细节拥有最真实的生活感悟。1996年起,贺友直曾多次向上海美术馆无偿捐赠大批连环画原作及部分草稿达2000余幅。这些作品基本涵盖了他的毕生创作心血,包括《山乡巨变》《白光》《胖嫂回娘家》《贺友直画自己》《李双双》《小二黑结婚》等。
鲜为人知的华人名家之作,丰富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此次展览也特别汇集了一批曾长期生活在海外或者深受西方艺术影响的华人美术名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带有异域风味,同时却也流露出鲜明的中国元素,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谢稚柳《绿荷》
李青萍,这位被美术史遮蔽已久的中国早期抽象女艺术家,即借由展览为人们所认识。1937年,26岁的李青萍从上海赴马来西亚,展开一段艺术求索。此后,她的人生历经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早年在新华艺专时期学习的印象派风格艺术,以及后来的印度泼彩画、马来西亚传统织染等艺术给予的营养,共同塑造了这位艺术家独特的艺术符号。她的画作往往有着饱和度极高的色彩碰撞,画中若隐若现的人物形象组合中,有一股击不垮的生命力。比如此次展出的抽象画《无题61》。早在2003年,李青萍已向上海美术馆捐赠过生平最重要的一批画作。时任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的李向阳还记得,初见李青萍时,老人从被窝伸出的那只如刀劈斧凿般、布满千沟万壑的手。她从一只漆成绿色的铁皮箱子里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沓作品。这次捐赠之后,仅仅过了一个多月,李青萍就在湖北家中与世长辞。2008年上海美术馆特意为李青萍办展,将其生前捐赠的珍贵原作完整公开呈现。去年大暑时节,中华艺术宫又收到了300多幅李青萍的手稿遗作捐赠,由其侄女李美壁从湖北带来。
一并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还有旅法女艺术家贺慕群的作品。1965年,贺慕群为艺术理想赴法,从此在巴黎生活和创作达37年之久,以自身的奋斗和过人的才华,在被誉为世界艺术之都的巴黎赢得自己的位置。蔬果、面包、花卉、衣物、劳动者、孩子、妇人……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人们不难看出,贺慕群反复画的,是现实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物与人。她以赤子之心展现出表现对象最本质又最具情感性的一面,看似奇崛,实则是静穆,动物被画成静物,静物被画成色彩,一种悲悯与纯真超越了日常的繁琐与浮躁,最是动人。2002年,贺慕群结束了在巴黎的生活正式回国,定居上海。直至2012年去世,她曾先后三次向上海美术馆捐赠145幅代表性油画、版画、素描及速写作品。
作者:范昕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