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出版经济学研究》《高擎火把的人(上、下)》《书之重,评之轻》后,“陈昕作品系列”日前又推出《出版忆往》(增订版)、《消费经济学批判》,这些著作不仅是陈昕出版实践和理念的汇总,亦是改革开放后出版行业发展历程的一个个鲜活注脚。
今天下午,“多出好书是出版永恒的主题”陈昕《出版忆往》(增订版)出版座谈会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上海出版界人士济济一堂,共话当下出版人的使命与担当。
《出版忆往》(增订版)由作者发表的忆旧文章结集而成,以一个出版人的心路成长历程为线索,或记述各种图书从策划到出版的过程,或追忆老一辈出版人对出版事业的奉献和职业精神。回忆几年前作品初版的初衷,陈昕说:“出版这本书是想通过对一些往事的回忆来守护出版的神圣与纯粹,唤起更多的出版人坚守出版所肩负的启蒙大众、追求进步的使命。”
书中有对汪道涵、夏征农、王元化、陆谷孙、巢峰等老一辈专家学者的生平交往的回忆,这些学术出版、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交流和思索,对当下仍颇具启发。陈昕在《出版忆往》中直言:“长期以来,人类的出版史其实是一部启蒙大众、追求进步的文化传播史和精神发现史,从中出版人不断地体会到一份纯粹和温暖,体验到一种尊严和自豪。但是,最近几年当出版更多地与资本联姻后,一些出版的本质被扭曲了,传统出版业奉行的智性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丧失了,进步主义的传统丢失了,娱乐主义开始主宰出版,出版有变成单纯营利工具的倾向。”
熟悉陈昕的人都知道,他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从事出版工作40多年,陈昕曾任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总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等职,著有《WTO与中国出版》《编匠心集》《中国图书业经济分析》《中国图书定价制度研究》等。他策划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累计出版了200多本。
回顾出版生涯,陈昕曾自述:“上海是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端地,上海出版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要求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对历史负责,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另一部推出的新著,是陈昕与经济学人袁培树教授合著的《消费经济学批判》,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在商品经济运行中的内在逻辑为基础,以消费过程内部诸要素、诸环节在商品经济环流中的有效配置程序为坐标,展开逻辑体系。
在经济学出版领域,陈昕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品牌读物。海豚出版社原社长、资深出版人俞晓群记得,陈昕最早推出三部西方政治学著作,有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与政策》和达尔《现代政治分析》;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他立即组织20多位中国留美经济学家编写“市场经济学普及丛书”,赶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之际推出;他主编出版“当代经济学译库”,“有一段时间是,我们翻译出版哪位经济学家的著作,哪位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可见选书之精道。
“在陈昕从事出版工作的前期,与一众年轻学者的交流促进,也是那个时代年轻一代学子对中国社会经济急剧转型时期思想领域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敏锐思考,构架了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的探索之道,而经济领域的大量问题,不论在学术上还是实际经济活动中都是当时社会思想领域最为急切需要回应的。这是出版人如何主动参与塑造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的很好的例子。”上海市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孙甘露在《出版忆往》(增订版)序言中感慨。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罗岗看来,《出版忆往》(增订版)记录下的不仅是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还是陈昕与时代的机缘和机遇,这本书虽是“忆往”,却少言“自我”,因为“个人”已经和“时代”融为一体了。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