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圆满落幕。短短11天,来自全国各地的80个舞蹈节目、5部舞剧亮相春城,韵味十足、意境深远的作品集中展现了舞蹈人的自信风采,用青春的汗水为观众呈现一场场舞蹈艺术的盛宴。
现实题材舞蹈新起点
讲述三代人“不忘初心”、用血肉铺筑青藏铁路的舞剧《天路》,聚焦叙利亚战争并呼唤和平的《活着》,关注敬老院老人们的相互扶持的《幸福小院》,展现民族危亡时刻、迸发无限爱国情怀与青春激荡的《聂耳》,以我国首架自主研发生产的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为灵感创作的《逐梦云天外》……本届展演中,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成为一大亮点。
舞剧《天路》作为展演的开幕演出剧目,获得了观众与专家的一致好评,“《天路》不仅是现实题材,而且是现实题材中的重大题材。现实题材作品必须要有真实可感的个性人物和现实生活的细节,《天路》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说。原总政歌舞团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左青表示,《天路》为现实题材舞剧创作铺下了一段坚实的铁轨。
“此次展演中涌现了众多反映生活、反映时代的作品。”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茅慧说,“其实,现实题材舞蹈创作颇具难度。无论是中国民族民间舞或是古典舞都有其独特的语汇,在现实题材的作品中编排这些语汇可能会存在局限性。”她还表示,舞蹈编导偏年轻化,导致他们对编舞的功力与对生活的思考深度不足,无法产出有深刻内涵的现实题材作品。
“将舞蹈风格化的语汇转化成人物的形象,需要创作者更多的揣摩和锤炼。”冯双白表示,创作者应深入生活,留心观察与感悟,尊重舞蹈语言及其规律,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创作者一定要审视自身,深入考量作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性。”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一级编导、舞剧《杜甫》编导周莉亚认为,不论作品是什么题材,只要其对当下的生活产生密切观照与深刻影响,都可以打动观众。
创新意识增强
本届展演中,中国古典舞与民族民间舞并重。古典舞作品题材、编排上的创新性令人耳目一新。展现春秋时期女剑客风范的独舞《越女凌风》,取龙行云起之意、表达了龙的传人自强不息的群舞《行云赋》,根据《赵氏孤儿》编创的独舞《程婴救孤》,根据《三国演义》中“捉放曹”情节改编的双人舞《华容道》……或呈现出行云流水之感,或凝聚着历史厚重之气。
“从展演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古典舞向困惑突围的意识。从选材上来说,摒弃了以往愁女、怨妇的悲悲切切,呈现了健康向上的人物形象,这是一个很突出的进步。” 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吕艺生表示,树立与增强中国舞蹈文化自信,需要研究传统艺术本源,从题材与肢体表现上回归到古典舞自身。
民族民间舞作品约占一半,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尼族、水族、傣族、朝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舞蹈令人应接不暇,风格、创作与表达层面的突破均在舞台上有所呈现。
“民族民间舞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如《喜鹊衔梅》《斗》等参展作品,构思精巧、寓意深远,在展现民族文化底蕴的同时,带来了舞蹈艺术视听的享受。”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原院长蒙小燕表示,编导等主创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吸收养分,认真钻研民族舞蹈语汇,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民族民间舞作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表示,要多鼓励创作者打破民间舞“千人一面”的固有表现逻辑。北京舞蹈学院一级舞美设计任冬生说:“本次展演中大部分作品的精致呈现与舞蹈演员的全情投入,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民间舞的持久生命力。”
助力云南舞蹈艺术
为迎接本次全国舞蹈展演,云南省在今年三月集中了一批专家,对130多部舞蹈作品进行筛选,并对初选出的作品进行了点评和指导修改,最终推选了《诺玛阿美》《倮·印》《山之子》《聂耳》《灵·境》等7部优秀作品参加展演,展现了云南舞蹈的独有魅力,体现了云南舞蹈的快速成长。
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斌认为,云南虽是多年的“舞蹈文化大省”,但一段时间沉浸在固有的创作思维状态中。“全国舞蹈展演的举办会对云南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罗斌说。
此外,本届展演参展队伍中,既有专业的舞蹈团,也有很多来自基层的文化馆和文化工作队,比如由云南马关县民族文化工作队选送的群舞《顶家女》、由佛山市文化馆选送的群舞《南狮》、深圳市文化馆与深圳市坪山区文体服务中心选送的群舞《创·空间》等,均获得观众好评,为本届舞蹈展演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
“基层文化馆的舞蹈作品从题材到演员表现令人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它们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当下幸福、欢乐的生活状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蒙小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