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这段人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道出了中国古老的农耕智慧。当这些承载着深厚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气,与作家的才思碰撞,会激发出怎样的火花?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从文学角度邀当代24名作家,一人书写一个节气,传递出有关自然宇宙、故土亲情的光谱式感悟。
自古以来,以春分点为O度,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太阳在星空背景下的运行路线称为“黄经”或“黄道”。每年运行360度,为一回归年,共经历24个节气。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十年后的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日前在上海言几又书店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该书主编之一、散文家赵荔红,作家汗漫,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与读者分享二十四节气在当下的活力。24个极其美丽的汉语,处暑,白露,霜降等词汇,绝非简单符号,而是呈现着蓬勃的生命色彩,具普遍又独特的意义。
比如,诗人汗漫写作“秋分”这一章节时,细腻勾勒出季节的更替轮回,与人生每个阶段的潜在呼应。“秋分,秋天的分水岭,我在分水岭上徘徊。回望向阳的一侧,那由立春到白露这些光阴组成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眺望背光的一侧,那由寒露到大寒构成的暮年,流水向下加速度倾泻——在低温的区域里结冰。……人到中年并练习逐步适应晚年的气温和光线,是必要的。在人生和自然双重的秋分里,练习分别、接受丧失是必要的”。
作家周晓枫写起“夏至”时,文字饱蘸着夏日独有的滋味和气息——“我想象伊甸园只有一个季节,永久的盛夏。生于夏天,这是我的季节。各种绿,透澈或者稠浓。植物的友谊与爱,热烈或含蓄。小谜语似的昆虫:珠宝般的叶甲,琥珀色的蜻蜓;蝈蝈小提琴琴弓般的胫节。蛾子翅膀上的流苏……”
如果说二十四节气是棵大树,扎根于中华传统深厚土壤中,那么作家们的书写,是繁茂生长的枝桠、变幻光色的树叶、姿态摇曳芬芳迷人的花朵。在赵荔红看来,新书既是对中国灿烂文化的礼敬,也是朋友们在纸上的一次相逢,是一幅华彩《文会图》,每个人在纸上皆有其生动独特的姿态声口。
<<<<延伸阅读
对话《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主编之一赵荔红
问:为什么以二十四节气作为这本书的主题与线索?
答:编撰这本书,起意于今年的谷雨时节,编完书,恰好是,冬至日。时间如树木,循环而生。中华传统文化,也如树木、时间、节气,在历史长河中,一次次,寒尽春来,绝处逢生,否极泰来;在每一次循环中,各种信仰、新鲜思潮、异域文化,全被吸纳进来,从而焕发出崭新的、恒久的生命力。节气,是时间,又流播于中华大地的广袤空间;是农时,花鸟草木依时生长消亡,又是人事,天地人、百汇万物相互应和。“见微知著”,“候时而行”,是指节气,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活哲学;故而,孔子被称为“圣之时者”,乃集大成者也。
问:市面上二十四节气主题的图书不少,《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的辨识度在哪里?
答:近年来,坊间已有不少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字、图片,但都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介绍,纵深的写作极少。皮毛、仪式性的继承,固然有一定意义,但我们想要做的是,从生活里,从生命中,从广袤大地上,从时间空间流变中,从追忆中再现、重写活泼泼的“二十四节气”,既扎根于传统,又赋予其时代之意义。
问:如何从当代作家群中邀请选择24位合适的作者?
答:24位深具实力的散文作家,每人写一个节气,以群体写作方式,向古老的“二十四节气”致敬,以个人性的独特写作,构成“二十四节气”鲜活的生命血肉。除了考虑其文字之优秀外,还考虑地域分布,中国大地,东西南北中,尽可能覆盖,节气、时令书写既顺应时间的流变,又具有空间的宽广。我们是承风者、采风者、是风的传布者。东西南北中之“风”汇聚于这本书,此风盛大矣。
有的作者用几年来写一个节气,比如说“芒种”,爱松用了四年时间的6月份,1985年6月,1986年6月,一直写到1988年6月,每一段都是一个年份。柯平写“小寒”,小寒前后15天时间,每一天的笔记故事,有时是正德年间发生的故事,有的是唐朝或宋朝发生的故事。
问:通过这本书的编排探索,怎么看散文这一文体的拓展?
答:一般性认为散文写作比较容易,门槛似乎较低,散文看似每个人都可以写,但写好不容易。通过书写“二十四节气”,每个散文作家独特的文字魅力也得以呈现。多样性跨文体表达也体现在书中:书信体、诗歌引用、小说化代入感、关键词、半文半白的笔记体、夹叙夹议的评论体……一篇文字可能糅合多种元素、多样叙述方式。比如,“小寒”是笔记体,“雨水”是历史散文,“小暑”用小说笔触写散文,杨键是诗人,他的“清明”穿插了诗歌。
问:除了对应二十四节气的24篇散文外,书中还多收录了两篇,是如何考量的?
答:正文依二十四节气顺序,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一个作家写一个节气。附录中收入两篇文字,一是苇岸《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这位优秀的散文作家、扎根于大地的自然之子,过早离逝,未能完成计划中的“二十四节气”写作,我们收入他已完成的篇章(从立春到谷雨)、残篇、未写的篇目,以示敬意;一是于坚《春至兮归我故乡》,写的是春节,时间上春节有时与大寒重、有时与立春重,故以“春节”作结,与第一篇钟鸣写的《立春》呼应,喻示时间的循回流转。
(经出版方授权,节选主编之一庞培序言如下)
恍若中国文学史背面靠墙的一架编钟
文/庞培
每个中国人心目中,都有一部完好的《廿四节气》,作家犹甚。目前书店市场上流转、有“24节气”字样的书籍,大抵停留在通俗类图文并茂的初级文字阶段,但这并不能抹去这个关于大自然四季流转诗意而精妙的诗句,或古文明遗产镌刻在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和个人体验。
整体完成于安徽淮南八公山区域的“廿四节气分布图”,早于希腊和埃及文明贡献于世人的,正是在语言的抽象之外更具高度,更大意义上的一种象形。是人与大地的诗意象形,是人类精神终极而集体的象形。是两千多年以前我们汉人智慧版的《追忆逝水年华》。
一个人,一群人,数代人,要历经多少年的阳光雨露,在自己熟悉或陌生的田园山麓河流村庄,聆听多少次的风雨雷电、蛩声虫鸣、花开花落,才有可能形成如此详备齐整的季节流变图式?每一个都诗意盎然;每一处都大音稀声、音调清脆圆润?在我们习惯于奶水、母乳般的《廿四节气》背后,有着多少双远古先祖们观察星空屏息敛气的执着眼睛?以八位先哲的智慧集体命名的淮南八公山麓,在今天的高速公路网或省道边上,看上去跟普遍的乡间山地一样其貌不扬;山不高,峰岳分布却崎岖绵延,仿佛种田一辈子的老农民在树荫下纳凉时畅开的衣襟,带着劳动的汗水味以及退隐乡里的古韵。
有人统计过没有?中国古代诗歌,有多少与《廿四节气》相关涉?古代音乐、乐府、民歌、诗赋里,穿凿附会着多少细腻层次的立春、惊蛰、清明、秋分的健全的自然界养分?往小里讲,这里的24节气,恍若中国文学史背面靠墙的一架编钟,无论怎样的人声呼吸、魂魄动静,都能触及到它庞杂音序之上的一个哪怕最微小的音叉。每一个诗人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整本的《廿四节气》,在调匀、校正他独特的嗓音。
此为华夏文明深邃智慧的黄钟大吕,直到今天,我们的土地仍旧传递出它斑驳钟声的有规律的回音。而在帮助人们更为诗意的生活在这块土地这一点上,“廿四节气”无疑愈来愈年轻而体面,愈来愈生气勃勃,亦越来越贴近并适宜于全球化的今天地球上各色人等烦恼顿生、易躁不安的日常生活。因为它对于生活在大都市远离乡土自然的那些人,不仅是一帖清凉的神经芬芳剂;同时也十分肯定地赋予了他们某种人文意义上自我必备的醒悟和感恩。
我们编纂本书,同样想依据古代朴素天地观中的“候时而行”,希望通过当时代的人文情感,以当代散文形式来重新介定、触摸和解读民族深层情感脉搏。24名中青年散文作者,依24个节气的形象资源,寒暑流变,在呈现现当代汉语写作之美的同时,拓展中国散文的书写。直抵文字原初的想像力,趣味和源头。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