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8年首演至今,北京人艺的“看家戏”《茶馆》已度过了60个年头,始终未曾辜负观众对经典的信任与期待。每一轮演出开票,都是在几小时内售罄,观众凌晨在首都剧场门口排队买票的场景,俨然成为了北京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前不久《茶馆》迎来了第700场演出,论其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纵观中国话剧史,似乎无一能出其右。
“怎么《茶馆》一开票就卖光,新创剧目绝大部分还是总是差半口气,相信很多戏剧工作者,很多拿大奖的都是心知肚明,我们近几年之内,又有几部优秀的新作出现,哪怕是不被所有人接受的新作?”日前,“当代戏剧导演艺术与导演艺术人才培养国际论坛”在沪召开,北京电影学院戏剧艺术研究院院长赵宁宇认为,《茶馆》为何一票难求,观众的反应足以说明一切,《茶馆》也是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掏心窝子”的文化传承可以让一部话剧叫好叫座,也是艺术创作面对市场竞争最好的广告。
“中国话剧和中国电影面临一样的问题,中国电影票房在过了500亿后,面临一个发展的爬坡的难处。这半口气还是差在没有解决好人物、戏剧性、矛盾冲突和当代性的问题。”赵宁宇说,这对我们的艺术教育,尤其是导演系的教育而言,是很重要的课题。
徐浩峰执导电影《师父》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告诉记者,“进入新时代的创作后,深深感觉到在戏剧、影视的创作方面,一个最大的矛盾体现在社会的需求和人才培养供给不足。我们往往在讨论戏剧、讨论电影的时候往往说剧本很难得,优秀的剧作家很少,现在看来不仅仅是剧本,好的导演也不多,好的舞台设计也不多,这是一个全面的人才问题。”黄昌勇认为,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如今面临更大的重担,如何为国内的戏剧艺术、影视艺术及文化体系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和保证,是有紧迫感的。
“如果说导演系培养出来的导演仅仅能导演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话剧,面就窄了一点,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些比方说能导演戏曲、歌剧,音乐剧这样子的课程拓展和尝试,想为创建中国演剧体系打好一系列基础,”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姜涛介绍,目前他们正对以前苏联学者提供的教学理念及“斯坦尼”体系现在的发展情况,做进一步的梳理和研究。
上戏毕业生申迪导演作品《动物凶猛》获戛纳电影基石奖二等奖
在当下艺术教育中所遇到的最具争议性的问题,是文化教育与技能训练的关系。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著名导演理论家张仲年认为,文化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须加强的,但是技能是戏剧学院存在的理由。专业艺术高校教学的最重要部分是艺术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戏剧学院的本题是演艺,而且不是一般的演艺,是学院派的演艺,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高级演艺人才的后备军。
专业戏剧学院跟普通高校的戏剧系学生的重要区别在于专业训练的水平。高强度的、完备、严谨的技能训练,是造就专业戏剧学院品牌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技能、技巧训练是不可以削弱的,普教模式下,艺术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态度,对人生的审美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情感陶冶以及智力情商。虽然它也进行创作技能训练,但它不是技能教育,也不是精英教育,它的目的是普遍性的文化教育和素养教育,或是以学术为主的教育。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当代戏剧导演艺术与导演艺术人才培养国际论坛”为期三天,适逢上海戏剧学院“国际导演大师班”项目成功举办10周年纪念,论坛邀请了来自10个国家的130位嘉宾和代表参会。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伊朗、瑞士、瑞典、埃及和国内著名的导演艺术家、导演艺术理论家和导演艺术教育专家,就当代世界戏剧导演艺术的发展和各国各地区新时代戏剧导演艺术人才的培养等问题进行学术研讨、经验讲授以及意见交流。
作者:文汇童薇菁
制作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