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进行得如火如荼,名导、名作、名家亮相上海。上海电影人也借助这一集聚人才、集聚创意、集聚作品的平台,亮出已有的成绩单,找准当下再出发的起点。
上海电影在基础建设、票房数据、制片实力上持续成长
2017年,上海电影票房达35.02亿元,比2012年全年增长172.98%,刷新了城市票房纪录。
2018年截至5月底,上海地区影院票房为15.81亿元,放映场次156.83万场,观影人次3751.78万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89%、19.56%、13.66%。上海自2016年起首次超越北京,成为全国城市票房第一位。如今全市共有影院332家,银幕数1955个,座位数278894个。
2017年全年,上海备案、立项电影达295部,约占全国总数的8.2%。上海出品影片82部,比2012年全年增长192.9%,其中有41部进入院线上映,累计票房约49.6亿,是2012年上海出品电影票房的12余倍,约占全国国产片票房的16.5%。
2018年前五个月的数据同样喜人:上海立项备案电影94部,占全国数量的7%,共生产完成影片39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5.8%。有10部上海出品的影片进入院线上映,累计票房约25.9亿元。其中,拾谷影业《后来的我们》13.54亿元、企鹅影视《无问西东》7.54亿元,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讨论。
过去的一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星级影院”评定工作,通过不断优化放映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影服务。
策划推出“红色电影之旅”,通过“景点+电影”相结合的模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地学习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的光荣历史、奋斗历程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
引导上海影院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如今上海以26块IMAX银幕位居全国拥有该类银幕数最多的城市,同时杜比视界、杜比全景声技术、REALD luxe巨幕厅、韩国三星的LED屏幕、D-BOX动感厅等,上海正通过不断对影院更新换代升级,以一批视界领先的技术设备,为观众提供世界一流视听体验。
随着一批优质电影主体落户上海,“上海出品”在国内外收获荣誉
目前,上海已吸引到阿里影业、博纳影业、香蕉影业、爱奇艺影业、麦颂影业及《美人鱼》《捉妖记》等票房冠军的发行主体联瑞影业等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
部分知名导演也逐步将创作重点转至上海,来沪设立个人影视公司,如导演徐峥的腾宇影业、宁浩的坏猴子影业、黄渤的翰纳影视、姚晨的坏兔子影业、贾樟柯的暖流影业、王小帅的冬春影业、大鹏的他城影业、张一白的拾谷影业等。初步集聚了青年导演李芳芳、忻玉坤、文牧野、韩延、鹏飞;导演兼演员徐峥、黄渤、刘若英、大鹏等一批影人的作品落地上海。
随着一批优质主体落户上海,“上海出品”在国内外收获荣誉:2017年,主旋律影片《我是医生》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村戏》《陆垚知马俐》分别获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最佳摄影奖和导演处女作奖。陆川导演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入围2018年第90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单元,将竞逐最佳纪录片。继2016年上海出品的《七月与安生》获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后,由冬春(上海)影业出品的《老兽》,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亚洲未来特别大奖,更在第54届台湾金马奖上成为获奖最多的影片。
2018年,上影集团出品的,由贾樟柯导演的《江湖儿女》入围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章明导演的《冥王星时刻》入围戛纳导演双周单元。上海戏剧学院选送的申迪的短片作品《动物凶猛》荣获戛纳电影节电影基金奖二等奖。
站在新起点的上海电影,制定了这些再出发的目标
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影视产业的发展。 2014年,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影视局等九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促进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内容涵盖财政、税收、金融、用地、人才、区域发展、摄制服务七大领域,支持上海电影发展。2017年,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上海要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目标,为贯彻落实“文创50条”精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影视局等11个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促进上海影视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简称“文创50条”),对促进上海影视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2018年,上海市委重磅出台了《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对依托影视产业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站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将贯彻落实上海“文创50条”、努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全力推动上海电影产业发展。要将上海电影打造成为中国影视面向世界的“上海主场”,吸引更多中外影视界人士、影视机构、影视作品汇聚上海这座城市,让上海不断提升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魅力和吸引力。
市区合力,打造“1+3+X”产业发展格局
以“科技影都”为目标,建设松江大型高科技影视基地。构建人才培养孵化类、影视制作投资类、影视取景拍摄类3类特色影视摄制服务功能区,整合若干影视产业资源。
“1”:在松江建设大型高科技影视基地
重点在松江建设大型高科技影视摄制基地,基地以大型高科技摄影棚为主,配套符合国际技术标准的拍摄制作设施及专业技术服务,与现有仓城、车墩等基地建设充分联动。今年,在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松江将举办“松江科技影都”发布会、松江大学城影视展、松江影视体验之旅等系列活动,宣传松江影视发展规划政策,广泛集聚国内外影视优质资源,全方位促进松江影视的环境构筑。
“3”:三类有特色的影视摄制服务功能集聚区
一是人才培养和孵化类功能集聚区。包括集聚现有的上戏阿里电影学院、上大温哥华电影学院、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及拥有影视相关专业的东华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院校,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进一步在大型高科技影视摄制基地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影视教育教学资源,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二是影视开发投资功能集聚区。包括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金沙江路互联网影视产业集聚带、漕溪北路影视制作集聚区、西岸传媒港、静安影视产业基地、浦东国际影视产业园等,重点聚焦影视制片、宣传发行、影视金融、影视产品开发等环节,形成影视产业的多元功能集聚和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开发。
三是影视取景拍摄功能集聚区。包括车墩影视基地、胜强影视基地、盐仓影视基地等,探索加强影视取景拍摄与区域旅游的融合发展,组织设计影视主题游线,提升影视旅游发展能级。
“X”:若干零星分布在全市的影视摄制资源
统筹分布在徐汇、闵行、普陀、宝山、嘉定、崇明等地的拍摄和制作工作室资源,加强沟通联动,形成互补、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
支持企业和项目“走出去”,加强对外交流,推动上海出品走向海外
近年来,上海积极鼓励企业与海外开展艺术交流、技术合作、资源共享。推动电影企业、电影作品参加重要的国际电影节展和交易市场,加强对外合作拍片。出品了一系列中外合拍片,中英合拍《地球:神奇的一天》获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中塞首部合拍的《萨瓦河流淌的方向》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尤其和香港合作频繁,2018年有《欧洲攻略》《无双》《反贪风暴3》《我不是药神》等作品即将与各位观众见面。上海出品的《后来的我们》登陆全球最大的流媒体平台Netflix将进行全球发行。国际影视公司工作人员多对上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极高意愿在上海开展相关电影工作、定居生活。
今年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上海国际电影节等机构已赴匈牙利米什科尔茨、奥地利维也纳、日本东京放映了京剧电影《霸王别姬》、《鲛蛛传》、《叶问3》、《七月与安生》等多部上海出品,下一步还要推动上海出品赴英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交流放映,扩大上海电影的世界影响力。
上海国际电影节已与印度孟买电影节签署9项合作。正式成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举办“一带一路”电影周等系列活动。下一步将继续依托电影节平台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强调实训,不断创新国际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文创50条”明确提出将推动本市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和多类型的电影人才培养。支持上海专业影视院校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影视教育教学资源,鼓励教育界与产业界联手开展全球青年影视人挖掘行动、孵化储备计划、编剧培训计划等,探索形成对接国际、符合上海特色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机制。
继续发挥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美国电影协会等机构举办的电影大师班项目的作用,通过引进世界大师级影人的教学讲座,拓展本土电影人才的国际化视野。
通过坏猴子影业的“坏猴子72变电影人才计划”、香蕉影业的“香蕉新导演掘地计划”、艺言堂的“新导演大师班”、企鹅影业的企鹅影视青梦计划等影视公司自发启动的人才培训项目,加强上海青年影人的孵化培养和集聚。
作者:王彦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