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联美公司),1934-1935年 Roy Export SAS/洛桑爱丽舍博物馆惠允,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惠允扫描
“卓别林”代表的仅仅是一类经典喜剧形象,一个大众娱乐符号?近日登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的“查理·卓别林:卓眼世界”全球首次大型回顾展,掀开卓别林印象化的面纱,展开角色以外他的丰厚人生、多元维度,呈现镜头背后他究竟在用何种“视”线看向世界。
展览历时两年多策划,集结展出超过400件作品——包括古董照片、现代印刷品、原版海报及明信片、专辑唱片、戏院节目单和剧本原稿等,此外还有30多部电影节选、纪录片、家庭影像、主题剪辑片段等视频集锦。作品依时序排版,内容几近跨越150年,从1874年至今。展览由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与洛桑爱丽舍博物馆共同制作呈现。爱丽舍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摄影博物馆,自2011年起受卓别林协会和Roy Export SAS公司委托保管查理·卓别林的照片档案资料,包括约20000张底片、印刷品及原始影集,记录这位电影人60年来的职业生涯和私人生活。
借由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人们或将重新认识卓别林,卓别林留下的艺术遗产也或将得到重估。
展览将持续至10月7日。
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卓别林都亲自把关,他经常用两部摄影机同时记录,一部拍给美国,一部拍给欧洲,就为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
人们熟知的是,卓别林堪称喜剧表演的“鬼才”,此次展览让人们看到的他,更是一个全方位的电影人。1917年,卓别林在好莱坞日落大道、拉布雷亚大道和德郎普大道之间购买了四亩柑橘园地,将其打造成自己的影视基地,包括开发制作的厂房、剪辑室和办公室。从此,工作室成为卓别林喜剧影像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一个能与角色进行真正互动并用以勾勒其来历背景和心灵图景的乐园。1919年,他也和一位导演、两位演员共同创办联美公司。卓别林保持了长达数十年的创作独立,这或许比美国电影史上的任何人还要长久。而创作过程中,超越轻松、诙谐荧幕形象的,是不为人知的严谨、艰辛。
▲卓别林第一次扮作流浪汉形象亮相(基石电影公司时期),约1914年3月 Roy Export Co. Ltd/洛桑爱丽舍博物馆惠允
当其电影中的“流浪汉”形象日臻成熟,卓别林开始拓展自己的电影格局。1923年,卓别林尝试了一项挑战——制作第一部他自己没有出演的剧情长片,这便是《巴黎妇人》。尽管这是很多人眼中的冷门电影,法国导演勒内·克莱尔却宣称“《巴黎妇人》对美国剧情电影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这部影片让卓别林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为一名严肃的导演,同时也急速帮助卓别林从《寻子遇仙记》(1921年)等中短篇故事过渡至长篇故事——毕竟长篇更为适合思考深刻的主题。此次展览即展出了不少与这部难得一见的影片相关的花絮照以及电影片段。此后,卓别林不断以新的电影尝试冲破原有的面貌。比如1925年描绘美国重要历史事件的电影《淘金记》中,幽默表现和剧情内容达到史无前例的完美平衡,“流浪汉”的原始需求如食物、住所、亲密关系等被提升到一个高度。现身展览的一系列照片还原了影片拍摄过程中的细节——当时为拍这部影片,卓别林在加利福尼亚找了雪山,模仿阿拉斯加淘金者的通道搭建场景,只见雪山上的悬崖边搭了不少小房子。
▲卓别林在工作室查看《寻子遇仙记》照片
▲卓别林和助理萨瑟兰(左)在《淘金记》片场,1924年4月 Roy Export Co. Ltd/洛桑爱丽舍博物馆惠允,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惠允扫描
精湛到不太真实的大量创意,对笑料时机掌控的无懈可击,独特的喜剧舞蹈动作设计,都是为人津津乐道的卓别林电影的鲜明特色,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电影居然都没有剧本。此次展出的很多文献资料更向人们揭示,卓别林的很多电影在拍摄过程中还遭遇到不同程度的阻碍,比如恶劣的天气条件、工作室经历大火、艰难的离婚问题、法律诉讼威胁,以及长期困扰他的创作瓶颈。卓别林曾在1972年的一次访谈中提到:“人们可能会说我的作品充满创造力,但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天才。我很难找到灵感。我觉得对其他人来说一定容易得多。”
▲《寻子遇仙记》(第一国家影片公司),1919-1920年 Roy Export SAS/洛桑爱丽舍博物馆惠允,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惠允扫描
展览中有这样一张照片很有意思,卓别林面对着两部摄影机进行拍摄。这反映出卓别林拍摄电影时的一个习惯——他经常用两部摄影机同时记录,一部拍给美国,一部拍给欧洲,因为当时这两个地区胶卷的制式不一样。原来,卓别林很早便有这样的意识,要让自己的电影更好地传播出去。
▲1933年9月《女性家庭伴侣》杂志封面刊登卓别林的旅行日记《喜剧演员看世界》 克罗韦尔出版公司/Roy Export Co. Ltd档案惠允,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惠允扫描
带领默片攀上高峰的卓别林,格外倚重“无声之声”,他曾前后为自己的18部电影制作配乐,其实自己并不识谱
人们熟知的是,卓别林用他的表情和动作将默片带到一个难以跨越的高峰,此次展览却以一个名为“无声之声”的部分,将人们的关注点牵引至卓别林对于音乐和声音的实验。在策展人、爱丽舍博物馆馆长塔蒂扬娜·弗兰克看来,若不能意识到配乐在卓别林电影中的重要性,就根本无法完全理解他的作品。他的电影配乐与表演动作互为表里,和谐优雅地编织着他独具辨识度的“流浪汉”世界。
▲卓别林扮作流浪汉形象(共同电影公司时期),约1916年 Roy Export Co. Ltd/洛桑爱丽舍博物馆惠允
卓别林的父母都是戏院的歌手,在他的生活环境中,自然而然萦绕着音乐。虽然没有接受过传统音乐的训练,卓别林却自学了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在音乐方面可以说极具天赋。卓别林的音乐创作始于1916年,当时他成立了查理·卓别林音乐出版公司,并发行了自己的乐曲。从1931年的《城市之光》开始,借由不同音乐伙伴的帮助,他前后为自己的18部电影制作配乐。卓别林天赋异禀的音乐表现,以及将声音与动作完美结合的能力,都体现在他的作曲配乐当中。就像他著名的角色一样,卓别林的电影音乐也在喜剧、悲剧和技巧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凡尔杜先生》(联美公司),1946年 Roy Export SAS/洛桑爱丽舍博物馆惠允,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惠允扫描
▲《舞台生涯》(联美公司),1951-1952年 Roy Export SAS/洛桑爱丽舍博物馆惠允,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惠允扫描
1936年电影《摩登时代》中的交响配乐可谓是作曲家卓别林音乐生涯的巅峰。乐曲与表演动作严丝合缝、完美同步,巧妙地为电影的主要前提如剥夺人性的自动化生产、金钱游戏进行铺垫和辅助。此次展览展出的一份乐谱,是卓别林为《摩登时代》所改编的歌曲《蒂蒂娜》,并配合曲调撰写新的乱语歌词——卓别林其实不识谱,需要他人帮助自己记录曲谱,他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在曲谱上作出笔记和指示。这是“流浪汉”在大屏幕上第一次开口说话,也是世界各地的影迷首次听到卓别林的声音。1942年,卓别林为自己1925年的电影《淘金记》亲自录制了旁白更添加了配乐曲谱,这个版本电影的海报也出现在展览中。一并展出的,还有很多照片,比如其中一张是1940年8月卓别林、编曲家梅瑞狄斯·威尔逊与乐队为电影《大独裁者》配乐录音进行排练时的留影。
▲卓别林为电影《大独裁者》配乐录音进行排练
近一个世纪,卓别林是全球艺术家的灵感来源,马克·夏加尔、迈克尔·杰克逊、伍迪·艾伦竞相以艺术向他致敬
展览特别呈现了卓别林对于众多艺术家灵感的激发。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激发自卓别林活跃在荧幕上时即已开始,绵延至今,跨越近一个世纪。而向他致敬的艺术家们,不乏与其有着同等影响力的大腕,比如马克·夏加尔、迈克尔·杰克逊、伍迪·艾伦。他们在作品里融入了卓别林的形象,又用各自的风格完成了新的演绎。
▲欧文·布卢门菲尔德致敬卓别林的作品
▲夏加尔致敬卓别林的作品
早在1921年,摄影家欧文·布卢门菲尔德曾以水粉颜料绘制的达达拼贴画呈现卓别林的经典形象。1925年,画家马克·夏加尔也曾以一幅蓝黑色调的水彩画致敬卓别林。欧文·佩恩拍摄下的伍迪·艾伦模仿卓别林的形象,已经成为经典。歌手迈克尔·杰克逊不仅在1994年留下一组模仿卓别林的照片,在其1997年的专辑《微笑》中,也以模仿卓别林电影中经典场景的照片作为封面。展览中还出现了一件“沙滩椅运动装置”作品,这是艺术家杰雷米·戈贝将卓别林标志性的走路姿势转化成了装置的机械运动。
▲伍迪·艾伦模仿卓别林的形象
▲迈克尔·杰克逊模仿卓别林的照片
作者:范昕
编辑制作:范昕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