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档案展昨起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开展。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家风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作风,它不仅关系一人得失、一家荣辱,更关系党风、政风、民风。由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和上海市档案局联合主办的 《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档案展昨天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揭幕。展览以不同历史时期32位优秀共产党人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家感人的家风故事为主线,通过240余件档案资料,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与道德风貌。
“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展厅入口处,毛泽东的“家风三原则”很是醒目。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曾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十条家规”,其中包括 “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展厅内展出了一封1950年1月谢觉哉写给儿子的信。彼时,谢觉哉出任内务部部长,得知儿子和乡亲要来北京找他帮忙,便给儿子写信,劝住他们。信中写道:“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官(谢觉哉同村的一位勤勤恳恳的老雇役,辛辛苦苦一辈子),起得早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谢觉哉曾劝诫儿子:“下头更需要人,你有文化,还是回乡工作好。”
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诞生,革命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本次展览展出的一封封承载着战乱年代记忆的家书,有力地诠释了他们忠于理想、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操。冷少农,党史上重要的地下情报人员,年仅32岁便被敌人杀害。1930年,冷少农在南京从事地下工作,为了消除母亲和家人对他迟迟不回家探亲的误解,冷少农特意给母亲写了一封5000余字的长信。信中写道:“母亲,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
岁月已逝,但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财富在优秀共产党员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成为永不褪色的“传家宝”。“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这是展墙上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的一段话。杨善洲一辈子尽心竭力为百姓干实事、办好事,却对家人要求十分严格。展厅中,一张已经发黄的空白表格引人关注。这是杨善洲去世后,人们从他的遗物中找到的——干部农村家属迁往城镇落户申请审批表。杨善洲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按当时的政策,他的家人都可以办理“农转非”。杨善洲却主动放弃,将申请表锁进了抽屉里。
走出展厅,不少观众感动不已,他们说,以前知道的多是共产党人的革命故事,这次挖掘他们的亲情故事,在点滴家风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据悉,除了上海市档案馆的藏品外,中央档案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等20余家单位为本次展览提供了重要展品,它们中大部分为首次在上海展出。
作者: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