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内人士称,正因国内对于“红点奖”的盲目追捧与强蹭热度,才使得这个奖项渐渐变了味,以往的权威性与学术性大打折扣,近年来甚至频频受到质疑。对“红点奖”趋之若鹜,恰恰折射出国内相关权威奖项的匮乏。在专家看来,真正需要国内设计类评奖树立的,是属于中国设计自己的评判标准。工业设计与日常生活方式、社会发展阶段息息相关。它不适合套用所谓的“洋标准”,更不能跟着“洋标准”走
最近,两桩备受热议的事件将号称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奖”推到风口浪尖。
其中一桩事件,是被称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在近日一次访谈节目中点破“红点奖”的“生意经”:不过是“国外商业机构来骗中国人的钱”。
另一桩事件,是围绕“红点奖”,西安美术学院一位青年教师在短短近半年内戏剧化的经历。此人因一组海报设计作品捧得 “红点奖”而受到破格晋升,而后又因获奖作品涉嫌抄袭被校方辞退。
此番陷入舆论漩涡的,与其说是 “红点奖”本身,不如说是国内设计界面对“红点奖”马首是瞻、急功近利的态度。而后者更应该引起国内设计界人士的警醒。
获奖几率高达四分之一!奖项的权威性就是这样被质疑的
最近几年,设计领域的“红点奖”在国内渐渐家喻户晓。这得归功于国内众多消费品牌——它们常常拿 “红点奖”为自己的产品“贴金”,用以获得客户的信赖。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与“红点奖”相齐名的德国IF设计奖。仅仅国产手机领域,小米、锤子、国美、荣耀、魅族、中兴等大部分厂商都曾标榜自己的某一产品获得“红点奖”或者IF设计奖。
有业内人士称,正因国内对于“红点奖”的盲目追捧与强蹭热度,才使得这个奖项渐渐变了味,以往的权威性与学术性大打折扣,近年来甚至频频受到质疑。
我们不妨来看看“红点奖”的含金量究竟几何。“红点奖”官方回应柳冠中的一份声明显示,在今年的“红点奖”评选中,获奖率超过四分之一。6300件作品报名参选,69件作品获得“红点最佳设计奖”,1684件作品获得“红点奖”,45件作品获得“红点荣誉提名奖”。当然,业内人都知道,真正令人有说服力的,是“红点最佳设计奖”。至于每年上千件作品都能获得的“红点奖”,其实仅相当于“入围奖”。不过国内获奖者热衷于拿它充当“大奖”,忽悠不明真相的大众。
“红点奖”获奖名额为何如此之多?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近日在微博上给出的答案是“为了赚钱或维持运作”。他解释道,“如果获奖几率太少,自己知道是二流选手的企业可能就不参加了。参奖的企业报名参选、获奖后参加巡展之类的费用,从几千块到上万块到几万块不等,这对个人也许还有点负担,但对企业来说通常不是问题。”奖项似乎被商业绑架,这也正是此前柳冠中抨击“红点奖”的一大重要原因。
在柳冠中看来,国内设计界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红点奖”之类的国际奖项。“中国设计上的进步不需要用‘红点奖’去承认。即使不参加‘红点奖’,中国设计也依然进步了。而我们也不能因为中国‘红点奖’多了,就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世界设计的领先行列。”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工业设计艺委会副主任赵阳看来,柳冠中对于“红点奖”的质疑所言极是。“‘红点奖’在国内的确应该降降温了。怎么能一拿到 ‘红点奖’社会各界就争着给奖励?”他甚至不鼓励学生参评“红点奖”,“这种交不少钱才能参评的奖项对学生不公平,尤其对中国的学生”。
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工业设计,亟待本土评判标准指明方向
事实上,与“红点奖”有关的纷争只是表象,更值得人们关注的,是“红点奖”红得发烫背后所掩盖的一系列尴尬。
比如,国内的设计类评奖什么时候可以硬气起来,与“红点奖”这样的“洋奖项”相抗衡?赵阳认为,人们之所以愿意勒紧裤腰带去参评 “红点奖”,恰恰折射出国内相关权威奖项的匮乏。“正气是要我们自己提上来的。什么时候我们的奖项诚信有了,商业类奖项的气焰自然就下去了。最近几年国内的相关评奖正在朝这方面努力。”据了解,国内仅工业设计类评奖多达百余个,其中不乏渐具国际影响力的。设立于2006年的公益奖项中国设计红星奖就是其中之一,受到科委支持,申报过程不收取费用,被视为中国工业设计界至高荣誉。近日颁发的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则是我国工业设计领域首个国际化的学院奖,已举办三届。在业内专家看来,真正需要国内设计类评奖树立的,是属于中国设计自己的评判标准。有人坦言,工业设计与日常生活方式、社会发展阶段息息相关。它不适合套用所谓的“洋标准”,更不能跟着“洋标准”走。
又如,评奖结束,设计该何去何从。柳冠中指出的这样一种现象发人深省:“设计评奖好做,然而得奖的东西如何落地却没有人管。大量评奖却没有人关注设计作品的落地,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他认为,评奖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把好的设计落实到生产中去,让设计真正创造出价值。赵阳则进一步指出: “好的设计完全建立在可生产的基础上。设计概念能否落地变成销售产品,涉及制造业。不仅需要创想,还需要根据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这很考验设计方的能力。”
作者: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