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人不了解非洲,他们在见我先生之前,根本没见过肯尼亚人,所以非常担心。”BBC最近报道了一段肯尼亚小伙娶回中国老婆,成为“人生赢家”的故事,引发了不少关注。
许晶,地地道道的中国东北女孩,而她的丈夫亨利·罗蒂奇,是肯尼亚国家标准局的公务员。亨利在中国留学八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但他说,自己最自豪的是“娶许晶回家”。
1998年,刚工作两年多的亨利偶然从报纸上看到肯教育部一个有关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项目,从小就因奶奶家那几只“上海制造”的搪瓷杯而对中国充满好奇的亨利决心申请。令他惊喜的是,单位领导对他的决定也是全力支持,并答应保留他的职位。
“一定要去。一定要学好汉语,中国可是一个重要国家。”亨利至今还记得领导当时的嘱托。
同年8月,亨利人生第一次坐飞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吉林省的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刚到的时候听不懂、看不懂,更不会说汉语,就是个‘睁眼瞎’。”亨利说。于是,在进入专业学习前,亨利先学习了一年的汉语。“在朋友老师的帮助下,一年后我的汉语有明显提高,买东西都可以讨价还价了。”
中国在非洲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许晶回忆,第一次见亨利是1999年上大学。“10月份的时候我有个朋友从四平来看我,说我给你介绍个外国朋友吧,我说我可不要我的英语太烂了。我不行,我害怕。她说,没事儿的,我妈妈在友谊会馆工作,跟我们很熟也是很好的朋友,去玩一玩。后来她左劝右劝,我才说那好吧,去。”她说,在路上还很紧张,准备了一句“How are you”,结果见他紧张得连“How are you”也没说出来,后来还是用“你好”问的。
2006年博士毕业那年,亨利和相识7年的许晶结婚。许晶说,两人的感情一开始非常艰难。亨利为了获得老丈人的肯定,在“上门”之前准备了好几周,不断练习自己的汉语,希望能获得许晶家里人的祝福。
“她的父亲话不多,所以我当时非常担心他在想什么。他会不会喜欢我?吃得满不满意?”亨利回忆说。显然,他的中文还是过关的,十年后,这对夫妇生活在肯尼亚的首都,已经有两个孩子。——5岁的欧文和3岁的文迪。他们教两个孩子学汉语、写汉字、认中国地图,孩子们的汉语读写能力甚至超过了英语。
“中国人都是我的兄弟。在中国时很多人都帮助过我,我都习惯叫我自己‘老内’而不是老外。”亨利笑着说。
据外媒报道,许晶如今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是移居肯尼亚约1万名中国公民之一。早在2000年,中非贸易额就达到了100亿美元,到2014年双边贸易总额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中国连续8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
但在中国投资、支援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西方媒体也开始不断出现抹黑怀疑的报道,尤其是关于“中国工人和当地妇女生了孩子,然后从此消失”的流言非常猖獗。而大多数肯尼亚人说他们从来没见过这些说法的证据,找不到这样的孩子。
在现实中,大多数中国人与肯尼亚组成的家庭里不存在“消失的爸爸”这种问题。相反,家庭成员数量过多可能才是问题。
为反偷猎象牙来非的中国人
就像作为独生子女长大的许晶,有时候就不太习惯亨利的大家庭。“我们习惯在大家庭里生活,彼此投入很多时间,比如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会和我们在一起住很久。”亨利说,“在中国,亲戚就不会在一起住那么久,有时候来拜访一下,两国人对远亲的亲密程度就更不一样了。”
还有很多其他的文化差异,比如对时间的态度。
为在肯尼亚经营的中国企业提供咨询顾问表示,肯尼亚人的工作节奏更慢,他们喜欢享受生活。而中国人的工作时间更长,来这里都是奔着完成工作目标,只需要很少的休息时间,甚至愿意在周末加班,只要能尽快完成项目。
“肯尼亚人对工作的态度可能更放松,但他们也在改变……非洲的时间观念正在随着发展而改变,因为进展顺利,人们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我们也要抓紧时间。”亨利说,他也学会了准时,不能迟到:“老婆会确保这一点。”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肯尼亚,他们也在努力克服两国的文化差距。孔子学院也有很多求学的肯尼亚人,他们希望能在中国公司获得高薪工作。
许晶每次到学校门口接孩子,都会引发一阵轰动。“其他妈妈都想和她说话,所有孩子们都会跳起来,说:‘这是中国妈妈!’”亨利笑着说,“我们的孩子看起来就像普通的肯尼亚人,所以每次我带他们出去玩,人们都会问,他们说的是什么语言?”
“当我回答中文的时候,他们都非常兴奋‘什么?他们会说中文!’每个人都有问不完的问题,还想成为我们的朋友。”
许晶则说,“我很想念中国,虽然现在家在肯尼亚。来到这里的很多中国人都喜欢这个国家,我想很多人来这里都会想呆很长一段时间。”
编辑制作:吴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