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8点,央视综合频道,《朗读者》第二季正式回归。
作为2017年现象级文化节目,第二季《朗读者》第一期将回望“初心”。首次亮相电视节目的文学大家贾平凹、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著名企业家宗庆后、守鹤人徐卓,将与董卿一同带来一场以“初心”为主题的朗读。
我们为什么期待《朗读者》?
文学、名人、金句?都是答案,又都不尽完整。
文字与人生水乳交融——调动生命情感而非朗读技巧来讲故事,这或许才是动人之处。
2017年《朗读者》第一季开播,首期节目中,96岁的翻译大家许渊冲,用一句“生命哪,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感动无数观众。
那期节目播出后,老人家获得粉丝无数,好多年轻人在网上留言说,爱死这位“萌萌的”老先生了。
的确,一年后重新翻开《朗读者》,回望第一季的舞台,那一篇篇美文金句犹在耳畔,而那些如许渊冲这样的先生的面孔也总会浮现在眼前
——第一季超过80岁的老人就有20多位,83岁的王蒙先生、90岁的潘际銮先生、80岁的樊锦诗先生、93岁的叶嘉莹先生、89岁的余光中先生、99岁的钱谷融先生……甚至在第9期节目的最后一段,集结了13位清华大学的老院士、老学者、老教授,年龄加在一起超过1200岁,为大家读了一段《告华北同胞书》。
仅是这些先生,便再一次确证了文字与情感的生生不息——伴随着阅读,将变得伟大,变得深刻,变得欢愉。
许渊冲:遇见
这期节目中,96岁的许渊冲登上舞台,用被人称为最苦行业之一的翻译,让很多人思考,什么才叫热爱!
谈起心爱的翻译,他兴致盎然,可爱得像个老顽童。翻译对他来说不是苦差事,而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他说:“同一句话,我翻得比别人好,或比自己好,这就是乐趣。这个乐趣是别人夺不走的。”
许渊冲带到现场的名片可谓“狂”,他敢在名片上印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渊冲解释说:“这是事实!1958年,我已经出版了一本中译英、一本中译法、一本英译中、一本英译法。六十年前我已经一样出一本。那个时候,全世界没有第二个人。”
他现在仍然笔耕不辍翻译莎士比亚,已经出版了六本,交稿了十本。
——“说实话,翻译一本是一本,不敢吹牛,活一天是一天。如果我活到一百岁,我计划把莎士比亚翻完。”
他现在还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对于“熬夜”,他贡献了一版颇文艺的说法,“从夜里偷点时间。”
许先生说起自己翻译的第一首诗是林徽因的《别丢掉》。这首诗是徐志摩飞机事故去世后,林徽因经过徐志摩故乡,见景生情写下的。
许先生感动于林徽因情感的真挚美好,将诗译成英文。
许先生笑说当时译这首诗是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但当他再度朗诵其中的诗句,却哽咽流泪了,在场观众无不动容。
许先生现在还会反思,觉得当年有些地方译得不当。
王蒙:告别
- 告别,是为了更好的遇见 -
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而无论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面对,告别多少有些伤感,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别,构成了人间百态。
在《朗读者》第一季第七期中,王蒙朗读《明年我将衰老》送给他故去的妻子以及他们的三个孩子。
王蒙是一个有着“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的老先生,他说告别有两种,一种是时间的告别,一种是空间的告别,每一种告别我们只有面对,八十多岁的老人,看惯了生死,见多了生死,更容易想的开。他说虽然告别会给我们带来酸痛的体验,但是也会丰富着我们的生活,面对告别,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告别北京,告别新疆,再告别妻子,79岁的王蒙回头打量39岁的自己,他觉得今天的作家王蒙与那16年大有渊源。“维族人有句极端的话:‘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以外,其它都是塔玛霞儿(玩耍)!’”他说,“这样的人生态度,对我影响深远。”
王蒙写道,他也读到——我坚信我还活着,心在跳,好好活着,过了地狱就是天国,过了分别就是相会,我仍然获得了蓬蓬勃勃的夏天,风、阳光、浓荫、暴雨、潮与肌肉。浅海滨我去了三次,我喜欢踩上木栈道的感觉,也许光着脚丫子踩沙滩更好。去年与你同去的,我期待月出,更加期待繁星。在秋与冬春,我与渤海互相想念。
只是一个刚刚开始的梦,一个尚未结束的故事。
很少有悼亡之作如王蒙这篇,哀恸渐渐淡了,反倒把思念越酿越陈。行文有天空海阔的清淡疏朗。“明年我将衰老,今年我正青春”,我答应你在这世间好好走,你答应我“奈何桥上等三年”,过了这分别我们就相会。
分明是暮年之作,却有少年人满涨的生命力。
樊锦诗:勇气
相恋在未名湖,相守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
——录制前,樊锦诗告诉节目组,自己一定要读这三句,送给她的爱人。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
她是出身优渥的上海娇小姐,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人生本可以有无数条路,她却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在大漠深处,爬进黑黢黢的洞窟,一待就是54年。
她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领衔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第一卷,被称为“精致绝伦、佩服之至”。可以说,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人们看到的莫高窟。季羡林先生都赞她“功德无量”。
她与丈夫两地分居19年,用51年的时间守候挚爱的文明。在极其恶劣艰苦的环境下,尝尽了大漠孤烟的孤独与寂寞,面对别人的质疑和不解,她一笑而过,坦然处之。她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等领域的开拓创新,让世界同行为之骄傲。
节目中,樊锦诗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她的年龄大了,自己的生日都记不住了,数字敦煌的网址却能脱口而出,那是她毕生的心血。
莫高窟以缓慢却不可逆转的速度消逝着,她拼着命把莫高窟记录下来,送到千千万万人的眼前。
用董卿的话说,那是“逆天”的勇气啊!
茨威格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
樊锦诗用一辈子的执念证明了这句话。
叶嘉莹:味道
- 味道,是记忆的魔法 -
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那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一个结。
“一个人不经过绝大的困苦,不会觉悟。”第一季第十期《朗读者》嘉宾叶嘉莹说。
她一生之中的选择都不是自己的选择,而不禁感叹“一生劳瘁竟何为”,但现在,她终于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那就是将自己投向古典诗歌,做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她似荷花优雅大方,无论服装抑或气质都透露着中国味道。她已与诗词和古典文化融为一体,所以也许这就是诗词的魅力通过她在向我们展示。
访谈中,她吟诵《哭母诗》,“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尽不还,凄绝临棺无一语······”
母亲的突然去世,给了她莫大的打击,她唯有通过八首《哭母诗》诉衷肠:“诗句吟成千点泪,重泉何处达亲知。”叶嘉莹多次表示,苦难是催伤,也是锻炼,通过诗词的写作可以使感情得以抒发,使悲痛得以缓解。这是叶嘉莹人生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这就是她,一个用诗词去记录人生、感悟生命的灵魂工程师。
她与诗词的渊源结于少女时期,那时候的她倔强执着,爱上诗词更与其成痴。不解其意间诵读的“坐愁红颜老”引来家人的欢笑。她十五岁时,就开始作诗了。
《秋蝶》
几度惊飞欲起难,
晚风翻怯舞衣单。
三秋一觉庄生梦,
满地新霜月乍寒。
她喜欢用吟诵的方式去诵读诗词,因为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因此吟诵诗词能够使她更深刻的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叶嘉莹的恩师是顾随。他先后在河北女师学院、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中法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中法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古代文学,40多年桃李满天下,很多弟子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叶嘉莹、周汝昌、史树青、邓云乡、郭预衡、颜一烟、黄宗江、吴小如、杨敏如、王双启等都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叶嘉莹以老师晚年名号“驼庵”在南开大学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以奖励后辈学子。纵然她在曾经的生活里饱经忧患,但苦难让她尝到生活况味,懂得了诗词的疗愈。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叶嘉莹
钱谷融:青春
- 青春,是无悔 -
青春仿佛是一种宣言,它昭示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也是一种姿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青春也是一种勇气,带着加速度在奔跑,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那今天就让我们在或许正青春,也许不再青春的人们身上,去感受青春永恒的魅力。
第一季最后一期,节目组在上海为钱谷融先生录制了视频。
钱先生选择朗读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生命的路》: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
节目录制后半年,2017年12月,“这一个”有着独特性格的人,“这一个”拥有率真未泯童心的人,与世长辞。而《朗读者》中这段影像,定格了许多人对于先生的最后记忆。
余光中
这又是一位被《朗读者》留下生命最后阶段影像的大师。
2017年12月,宝岛诗人余光中逝世,《朗读者》节目组披露了他录制的一段视频。
董卿称:“第一次看到余光中先生为我们《朗读者》录制的诗《民歌》,是在2017年5月2日的晚上。录制是在先生的家里,《民歌》也是他自己挑选的,最想要朗读的文字。当看到余老先生颤巍着写下‘谨以《民歌》一诗献给中华民族:我的同胞’的时候,当听到他读出第一句‘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流下泪来。”
这两个画面,在之后日子里经常在董卿的脑海里闪现。这种深邃入骨的苍凉与顽强,对汉魂唐魄的自豪与眷恋,令人动容。
余老先生曾经说过自己像蒲公英,而那一刻他随风而逝,终于回家。
……
第二季,还会有哪些大师、先生,会让人念念不忘?
编辑制作:王彦 王磊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