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晒出的青花古董电视机
艺术圈有的是假要打!这个江湖浑水太深,欲辨真假还真得炼就火眼金睛。
最近,贵州省遵义市公安机关成功破获一起特大制贩假冒齐白石、启功等名家书画作品案,扣押字画1165幅。
其中,拍卖行成为伪作洗白的重要通道,此案中即有两幅伪作在拍卖行以超千万价格成交。
这桩案件掀起的,只是艺术圈造假的冰山一角。
95%的收藏者收藏了95%的赝品。艺术造假已经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
近年来曝出的艺术造假丑闻还少吗?吴冠中《池塘》假画拍卖案、史国良打假案、傅抱石孙女打假案……让人一身冷汗的,更有汉代玉凳“穿越”、商人自制金缕玉衣骗贷10亿元等一系列荒诞事件。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日益火爆,艺术品造假格外猖狂,艺术“打假”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心中强烈的呼声。
▲骗贷10亿元的山寨金缕玉衣
造假技术登峰造极
今天,什么样的古董高仿不出来?高科技促进了鉴定技术,也升级了造假技术,并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做旧书画,依赖一种特殊的配方:栀子、红茶加橡子壳。栀子水焦黄,茶水深红,橡子壳煮出来的水是赭黄。有这三种颜色配兑,就能调出想要的旧色和香灰色了。再加上紫外线照射脆化,真是天衣无缝,比单用茶垢效果好多了。
照排复印、幻灯投影、墨刻水印等现代印刷手段也被造假者广泛应用,有些印刷出来的书画几乎看不出油墨的痕迹,极为逼真。
刻意制造出来的缺损效果,可谓瓷器做旧的关键。一件当代的瓷器赝品要想扮成出土文物,先要咬酸,然后用铁棒和锉纸来磨旧,必要时还得用小锤造出缺一角的残缺效果,最后得抹上泥土,扔到墓土里去养着,一般埋上几年,老土跟新器就粘紧了,破绽就算是给抹平了。
深谙高科技的造假者,还会利用X射线,照射器物与热释光测年份之间存在定量关系,以破解高科技鉴定手段。
▲艺术家史国良在朋友圈点名的假画
“鉴定证书”随意买卖
哪怕从地摊上花几百元买来的劣质仿品,也统统能被“鉴定”成古董。这“鉴定证书”上的品名、年代、评语等,你想写得多详细就能多详细,有的证书还能把估价一并写上,甚至你说多少就是多少——这取决于你舍得为这张纸片花多少钱。
在文物市场上,“鉴定证书”随意买卖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所谓证书,都是给外行看的,买“古董”送领导的那类人尤其看重。发证书的多是私人机构,尽管常常会挂上一块瞧着蛮有官方气味或学术色彩的牌牌。这种鉴定属于私人行为,这些证书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自然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只代表鉴定者的个人意见。就算鉴定有误,哪怕是故意乱讲,他们也大可以一句“水平不够”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其实,即使是真正的权威机构和专家,鉴定中也会出现不同意见,这正是鉴定本身的特点和难点,被有些人当成了可钻的空子。
▲拍出2.2亿元的天价玉凳被曝是作坊赝品
“鉴定师”批量速成
每逢有拍卖会、收藏活动、艺术品展览,门口各种“鉴定培训班”的传单就如雪花飞。不在少数的文物艺术品鉴定师培训班,十天半个月就能“速成”,并且号称将艺术各个门类都给摸清。比如,各花一两天学习书画、瓷器、玉器、杂项等门类的欣赏与鉴定,到博物馆遛一圈叫做“实习”,再留一天“考试”。
事实上,培养一名文物鉴定师,至少需要十年。批量速成“鉴定师”,纯属胡闹。鉴定师首先应该是艺术史家。比如书画鉴定师,必须了解书画总体发展史、某个流派的发展史、流派中某一书画家个人的发展史,包括他某件作品在其艺术生涯中属于何等水平,他的作品风格、技巧等是否发生过变化、何时发生的变化,等等。更要紧的是,文物鉴定非得拥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即便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专家,也只能说在某些领域是专家,因为这几类文物他经手得多,经验丰富;但在他少有经验和没有经验的领域,就不是专家。
▲吴冠中生前曾亲自“打假”
谁来鉴定鉴宝人
“权威的鉴定机构,都有这么一条原则:绝不作伪。试想一下,一个鉴定机构靠的就是公正中立的信誉,如果自己也造假,那岂不是等于给自己当裁判了么?再说,鉴定古董的人,必然对造假手法熟稔于心,如果他们起了伪赝之心,那危害将是无穷无尽的。”马伯庸在《古董局中局》一书中借主人公许愿之口说出的这样一番话引人深思。书中深谙鉴定之道的一大帮人动了造假牟利的歪脑筋、企图搅乱整个古董市场的心思让人看得不寒而栗。
如今,人们之所以频频对古董圈失望,很大程度上正是在于:本该肩负起维护市场秩序的鉴定一环竟然成了继古董造假之后的又一个乱源,一些所谓的权威鉴定专家为了一己之利而黑白不分。青花热水瓶、青花电熨斗等荒诞至极的玩意儿不都是被“鉴定”出来的“古董”吗?颁发证书的机构名头一个比一个大,或者颇有官方气息,或者颇有学术色彩。而事实上,目前国内没有一个权威的专门机构对鉴定专家的资格进行认证,任何鉴定证书也均不具备法律效力,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只代表鉴定者的个人意见。
谁来鉴定鉴宝人,这是一个比鉴宝本身更让人头疼的问题。
▲出现在某鉴宝节目上的“明代青花热水瓶”
作者:范昕
编辑制作: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