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要对你讲个故事,故事里有1468个人和99个房间、时间跨度横亘百年,你得耐心听完这些人名和地方才大概了解这本书在讲什么,你会有兴趣听这个故事吗?
答案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只要出版商把这本书“包装”得好,仍会有很多读者为此买单。
近日,一本名为《人生拼图版》的新书宣传频繁出现在各类社交媒体,推介语颇为诱人——“焦虑了怎么办,如何解决婚姻困境、如何面对生病和死亡......这本书,把每个人的快乐和悲伤,一个个拼接起来。”“这部诞生于40年前的法国却精准诠释当下世界的预言之作,是一部无法回归的文学经典......被人们誉为堪与《人间喜剧》《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比肩的杰作。”“这是一本让中国人等了18年的神书。”——“每个人”“杰作”“等待”种种概念抛出,仿佛天罗地网罩下来,总有一句能触动你启迪人生,升华精神境界。
果真如此吗?
一部让人“不明觉厉”的小说
《人生拼图版》是法国当代作家乔治·佩雷克的代表作,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虚构了一幢公寓楼,并将这幢公寓的立面视为10×10房间构成的平面图,然后故事以国际象棋中“马”的L型行进方式在这些房间中跳转前进,每个房间只进入一次,遍历房间那一刻,整个故事便也和盘托出。
听起来很妙,不是么?不过实际阅读体验恐怕就没这么好了。佩雷克在这本书中加入了非常多的限定条件,除了以国际象棋中马的行进方式在房间中跳转之外,他还另外设定了42个变量以及10个值,他在每个房间的描述及故事中分配了这些变量及值,比如动作、引用、人数、角色、墙壁、家具、年龄与性别、动物、颜色、首饰、书、饮料、食物等。这种写作方式的结果就是导致整部作品庞杂而琐碎,为了满足那些限定条件额外增加不必要的内容。
佩雷克给自己设定了很多复杂的限定条件,然后在这些规则约束下完成写作。乍一听,“不明觉厉”,让人惊叹于作者庞大又精巧的设计。不过在实际阅读中,最好不要有太多期待,冗长而烦琐的描述性文字贯穿全书,并且对你理解主线情节并无多大帮助。实际上该书的主线故事只要两三个章节就能完成,其余九十多个章节是为了完成“拼图”的设定而创建出来的。
一部“方向跑偏”的实验文学作品?
说起作者乔治·佩雷克,确属一奇人,他是“潜在文学工厂”成员之一。“潜在文学工厂”是一个由作家和数学家组成的,旨在打破文本界限的组织松散的实验文学团体,伊塔洛·卡尔维诺也是其成员。佩雷克在创作《人生拼图版》之前还写过《消失》和《重现》,他对前者设定的限制条件是不使用带字母e的词,对后者设定的限制条件是只使用带元音e的词。从佩雷克的创作历程来看,他对设定各种文本限制条件有种近乎偏执的喜好,似乎不如此不足以表现他的写作技巧。可是这种强行设定一堆限制条件的写作方式,除了让作者炫技之外,对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提升有什么作用吗?如果作者把精力放在小说本身的打磨上,是不是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呢?
此外,佩雷克还特别喜爱白描式的场景和人物描述。在《人生拼图版》中,作者不厌其烦地详细描述了每个房间、楼道的外观及形状,出场人物的外貌、装束、神情、经历......读者在阅读这些数量令人咂舌的细节描写时,倒也能在脑海中想象出场景的样子。然而,这实际上又是一种听起来很美好,但阅读体验并不不好的写作方式,书中数量惊人但毫无取舍的场景细节描写让读者很快精疲力尽。许多作者在寻求写作的简洁,佩雷克却在尽一切可能把简单的文学表达复杂化。
不吝赞赏,难以热爱
应该说《人生拼图版》是一部有意思的实验文学,小说出版后即获得各方关注,还拿下了当年的梅迪西文学奖,卡尔维诺对这部作品也给予了高度褒扬。但是这些褒奖和荣誉几乎都落在了这部作品的实验性质上,更多是基于对佩雷克创建的复杂的写作限制条件的新奇感。
有人把这本书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比,但它远远不如《人间喜剧》那样对社会和人性有深刻的揭露;有人说《人生拼图版》可与《追忆似水年华》比肩,但它又不如后者那样开创了意识流小说的文学流派。乔治·佩雷克尝试了一种新的“化简为繁”的写作方法,我们鼓励和赞赏这种实验探索精神,但同时也得承认这部作品并没有表现出很高的文学和艺术水准。
最近,国内有出版商再版《人生拼图版》,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在宣传这本书的时候言辞夸张、脱离实际,特别是用让人不明觉厉的“拼图”概念制造营销噱头,这种过度吹捧势必让一些买书的读者感到言过其实而后悔买书,书商的过度宣传长远看将损害整个出版业的信誉,失去读者的信任。
作者: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