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启哲
正在举行的上海小剧场戏曲节,汇聚了来自全国京、昆、越、淮、豫、梨园戏、彩调等七个剧种的九部作品。讲究舞台上的程式美学的曲艺,在小剧场的空间里会呈现出怎样的变化?有人将小剧场戏曲比作给舞台做减法的“黑匣子”:对于表演者来说,没有了恢弘布景或炫目声光,观众的注意力全在演员的四功五法上;“黑匣子”也给舞台带来惊喜,表演者如何用有限的人物、片段式的剧情,呈现更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思考,考验着当代戏曲人的眼界。
作为首场演出,上海淮剧团创排的《孔乙己》在周信芳艺术空间上演。淮剧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保留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与艺术特质,也兼容并蓄在各地落地生根。如今,既有上海淮剧团 《孔乙己》 这样具有人文特质的小剧场作品,与年轻观众亲近;也有江苏省淮剧团 《小镇》、江苏省涟水县淮剧团 《留守村长留守鹅》 等一批反映当代乡村生活的优秀剧目。有专家认为,淮剧的多样化探索,无疑是地方戏积极探索当代发展路径、适应不同观众群体欣赏与审美需求的一个缩影。
以经典文本为乡土剧种注入人文内涵
“到底是吃饭睡觉重要,还是著书立说重要?”这是 《孔乙己》 中丁举人奚落孔乙己的一句话,也是孔乙己追问自己的一句话。对于很多第一次接触淮剧的年轻人而言,在这个中学课本里就读到的经典和再熟悉不过的文学形象身上,也可以找到新的情感共振。
该剧对青年观众的吸引力在主创的预期之内。《孔乙己》 的编剧、上海淮剧团副团长管燕草在剧本创作时,希望借助文学经典的力量,为一贯被认知为生活化的地方戏剧种注入人文内涵。她认为,上海淮剧团这样一个身处大都市的地方戏院团,更要吸引新观众。小剧场给了淮剧人试水的舞台。
《孔乙己》 对于不同观众引起的触动点又在主创的意料之外。该剧在高校、社区引发演出后的热烈讨论。有时候演后谈的时长几乎与70分钟的正戏相当。年轻观众不仅讨论着文本的二度创作处理,同样也为剧中同龄演员的表演所震动。该剧中除了两位85后主演,其余均大胆启用入团不久的90后淮剧演员。主创没有在戏曲表演唱腔上做大刀阔斧的革新。舞台上演员穿着清代服装,无法借助水袖来展示戏曲程式,但在丁举人家丁责打孔乙己的一场戏中,孔乙己的饰演者高挺通过滚堂、扭丝趴虎、倒吃虎、抢背等一串身段来表现孔乙己受尽屈辱的状态。
深扎乡村,聚焦当代故事寻找价值传承
在淮剧的发源地江苏,各地剧团,尤其是基层淮剧人,把眼光聚焦乡村,以现实题材回应当下观众的需求。
今年七月,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中,一出江苏省涟水县淮剧团创排的现代戏《留守村长留守鹅》作为开幕戏之一上演。该剧以苏北农村一个把“吃亏是福”当成生活习惯的普通村长为原型,用几个鲜活的故事展现当代基层干部心系百姓、为民谋福利的品质。而在对白、音乐方面,该剧让大量乡村俚语入戏,音乐则以苏北乡村民歌与淮剧传统的声腔曲牌展现浓郁的苏北乡土韵味。
去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由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执导的淮剧 《小镇》 一举摘得“文华大奖”。剧中,一位曾受过小镇人救助的企业家,以500万元天价寻找30年前的恩人。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认为:“这部戏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感,同时又很厚重。在朱老爹身上和朱文轩身上,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道德的传承。人性的伟大就是克服自身弱点。”那么如何表现剧中人的心理变化? 淮剧重唱工,素有“唱不死”一说,几乎每个淮剧剧目都有大段唱词和丰富唱腔。卢昂在这出新创作品中,同样借重唱工这一特点,将剧中人物一系列心理变化细腻地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