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上可以拍照?这是上海音乐厅举办的“玲珑国乐”民乐音乐会上真实发生的场景。音乐会主持人、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代表行政总监戴德岳说自己对音乐会礼仪有着别样的理解:“现在大家凡事都爱发个朋友圈,不拍照谁知道你听了音乐会呢?”听起来像是段子手,但戴德岳说音乐是高雅艺术之余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可以通过“不走寻常路”的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来欣赏民乐,他各种方式都愿意尝试。
“玲珑国乐”是上海音乐厅去年起推出的民乐类品牌项目。从2015年10月起,每月第一个周日下午2点,在音乐厅“音乐立方”小厅内,一把二胡、一支竹笛、一张古筝等乐器或两三合奏,或精致独奏,展现小而美的雅致民乐空间。演出前,“音乐立方”小厅区域内,观众除了可以欣赏到传统民乐乐器的展示、乐器的制作,还能亲身参与其中:看一场“花样年华”二胡、琵琶的结构分解;做一把老红木限量版流水式二胡和中阮、古筝的小部件……特别的是,每场音乐会都设置“彩蛋”,用民乐演绎改编的当代作品,将相关背景介绍穿插于音乐会中,并在演出结束后设置演后谈环节。
民乐传承会不会因为现代的传播形式遭到破坏和流失?对此,上海音乐学院博士、民乐室内乐研究学者张晓东说,在当今这个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怎么样构建一种中国化的传统模式是民乐研究者必须思考的。这是一种从传统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具有中国的特征的模式,“说白了,就是在创造、演奏、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借鉴西方模式,一定要照顾到中国传统”。
据统计,第一季“玲珑国乐”音乐会观众人次3754位,其中40以下观众占到74%。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表示,如果说音乐厅是城市的文化客厅,那么“玲珑国乐”就是客厅里的一束鲜花,年轻的民乐艺术家和大量优秀的曲目,都是种子;音乐厅的场地就是土壤,观众和整个时代的爱乐氛围就好比阳光空气,“这束鲜花散发的香味,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