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而为异国师,一着而为天下法。”这是围棋大师吴清源波澜壮阔一生的生动写照。这位14岁东渡日本、十番棋擂台击败一流高手的“昭和棋圣”,以毕生之体悟,提出21世纪的围棋——六合之棋,这在业界看来,皆因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之要义。上图为98岁高龄时的吴清源。(文汇报资料图)下图为田壮壮导演电影《吴清源》剧照。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关于围棋的密码,根植于每个华夏子孙的基因,等待更多人去探寻。”张虹、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体育人间》的制片人如是说。因此,当频道想要推出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的体育纪录片时,发源于中华大地、被考古学家证实有5000年历史的围棋是为首选。
本周,在经由2年多摄制后,央视体育频道播出5集大型纪录片《围棋》。对旁观者而言,纹枰论道,外行人能参悟多少棋局奥义尚未可知。然而,无论胜负,围棋依然在那里———纵横十九路,方寸之内是尖跳飞断,棋盘之外有文理哲思。它的棋盘与棋子寓意天圆地方;黑白两色借义阴阳两极、昼夜轮回;而横与竖交叉出均匀的点面,布局东南西北,延伸出无限空间,似乎一切宇宙中深邃而又隐秘的规律都可在一局方寸间的对弈中窥得真谛。
“围棋之博大精深,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高山仰止。”张虹说,“千百年来,游戏与竞技都不过是围棋的外在表现形式,事实上,围棋是整个中华民族血脉交织、沁骨入髓的情愫。”
讲述信念与成长,棋里有真实鲜活的人生
中国围棋协会主席王汝南这样描述围棋的魅力,“围棋,就是个天然的、完美的模型,用最简单的黑白、横竖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自然、社会、人生无不包罗。”从古至今的对弈中,从未出现过完全相同的棋局。同样,没有哪两个人的人生会完全并轨。由此,纪录片分《问师》、《机变》、《启迪》、《手谈》和《气》5集,从真实而鲜活的成长故事破局,以棋语人生。
整个纪录片由中国棋圣聂卫平开篇,以他为线索,串起中日韩三国围棋界一个个灿若星河的名字。吴清源、藤泽秀行、林海峰、小林光一、曹薰铉……大师何以成为大师,大师都留下过哪些布局定式,折射出怎样的人生格局,这正是《围棋》开宗明义即要阐述的。
但从第2集开始,镜头转向社会各角落,那里有更真实、普遍的人生。黑龙江呼兰监狱,围棋社是服刑人员的心灵教化所;在厦门,围棋是不得志者的创业狂欢,也是自闭症儿的入世敲门砖;而在北京的马晓春围棋道场里,棋盘则成了40多名孩子直面人生的起点。即便第4集中出现了一种仅有几分神似围棋的藏棋,也因内里透出围棋在发源时代的原始面貌,因为棋里富藏黑与白、山共水,而能叫四川阿坝的男孩远隔重山与湖北鄂州的棋友如期“手谈”,润物无声,纵论天下。就像古籍《世本》中所述“尧造围棋,教子丹朱”,围棋从诞生起就非游戏,实在承担教化人的使命。
道尽来路与前程,棋里通古往今来之智慧
仿佛早有预见,纪录片里也记下一段围棋对人类智慧的启迪、对人工智能的回应。那是在第3集,片中的围棋已不仅仅是游戏,它对人们心智的培养、理性思考能力及更高层次智能的开发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鲍云,中国第一“盲棋”高手,以一敌五,是如何借围棋不断打开脑洞扩容? 我国台湾地区的儿童早教,围棋也在发挥作用。放眼海外,以围棋启智的案例更多。美国伯克利大学终身教授艾尔文,冷战时期的密码破译专家,当所有游戏都已被计算机破解独剩围棋未被攻破时,他认为,一切只是时间问题,正是有了围棋的高深角力,人工智能的开发才会被一激千里。而日本人工对弈软件“Zen”的开发者加藤英树,更是早早笃信,人工智能会在短期内力克人类顶尖高手。
世间棋类繁多,为何偏围棋始终立于古往今来的智慧前沿? 编导刘执戈在最后一集中给出答案:自从仰韶文化带有纵横交错棋盘图形的陶器出土,围棋的发展历程已被拉伸逾5000年。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游戏到思想,王汝南说,围棋的思维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藏了东方文明最原始的能量。局部与全局,实地与外势,厚与薄,争与弃……中华先祖领悟到的奥秘中,围棋从来就是矛盾又统一的,所有关系没有明确的标准和界限,随着对弈推进,它们的状态随时可能发生改变甚至逆转。
而这些特点同样适用于更多事物,不然就不会有“人生如棋,世事如棋”的说法。在专业杂志《围棋天地》的策划人周刚看来,围棋思维中最具现实意义的可贵之处,在于召唤人们去更加深入地体会“格局”的概念———着眼于宏观的命题,而非具体的算计,因为眼界高低,不仅能决定一盘棋的胜负,也可主宰人生的运势。在如今浮躁偏执的时代,这样的哲学观或许才是当下聚焦围棋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