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璐明
初春,上海爱乐乐团的排练厅,交响组曲《使命》排练正在进行。在排练厅一隅,记者见到了《使命》的作者——著名作曲家吕其明。他一边听演奏,一边认真地翻阅手上厚厚的总谱,时不时地站起身来,与指挥轻声做着交流。巧合的是,半个世纪之前,也在初春时分,吕其明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 正是在这个排练厅进行第一次排练。时光荏苒,当年排练厅里的年轻小伙,已然进入耄耋之年,而吕其明的音乐道路,却从来没有中断。
“7天写成《红旗颂》,战争岁月像电影一样在眼前闪回”
吕其明的音乐作品,大多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总能带人进入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与他10岁便开始的军旅生活不无关系。1930年出生,1940年就参加了新四军,随后的9年时间,他都在部队的文工团度过。“我在红旗下长大,是党把我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孩子,培养成了一个文艺工作者。”吕其明回忆说,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让正在后方的他深受鼓舞。时至今日,吕其明回忆起这段往事,仍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两句话我记了一辈子。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我所有作品都来自生活,是人民的生活给了我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新中国成立后,吕其明开始担任电影作曲工作。“为每一部影片创作乐曲,我都要去了解影片故事中的生活,从中找到灵感。”1951年,为纪录片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作曲时,他到淮河工地劳动了2个月,体验工地上人们劳动的状态和精神,搜集老乡唱的山歌;1953年,他为纪录片《鞍钢在建设中》 配乐,他又在鞍钢生活了3个月,下车间参加劳动,访问工人。
1956年,导演赵明找到当时26岁的吕其明,让他为电影 《铁道游击队》 作曲。在创作过程中,吕其明想到自己之前在山东近4年的生活经历。在那段烽火硝烟的日子里,吕其明一边行军作战,一边收集了当地大量民歌素材。他在山东微山湖这一带见到很多游击战士,他们身穿百姓衣,头扎白毛巾,手里拿着大刀,最多拿一支套筒枪,身挂子弹袋。“绝不能把那种洋腔洋调强加在他们身上,山东民歌风格的歌曲才适合铁道游击队员。”有了这些生活经历,吕其明仅用1天时间,就完成了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洋溢着激情和浪漫的歌曲,也成为他的成名作。
1965年“上海之春”开幕前,音乐界的老前辈们建议,由已创作过 《铁道游击队》 等交响乐作品的吕其明创作一部交响乐并定名为 《红旗颂》。35岁的吕其明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吕其明告诉记者,当时,战争生活的往事以及在红旗下成长的历程,像电影一样在眼前闪过。红旗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其中也有父亲吕惠生烈士的鲜血……经过7天的日夜奋战,他终于完成了总谱的创作。在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弦乐团联合首演的《红旗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自诞生以来,《红旗颂》 已成为我国音乐舞台演奏率最高、广播电视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
从生活中来,成为吕其明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习惯。1990年,吕其明接到任务,为电影《焦裕禄》配乐。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几乎是含着热泪读完《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长篇通讯。接到导演的邀约,已是60岁的吕其明立刻启程前往兰考,在当地生活了两个月。“在那里,我采访了很多人,还和焦裕禄的夫人和女儿交上了朋友。那里的情况,是凭空无法想象的。我把所了解到的一切,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
“作品究竟能打多少分,还得观众说了算”
3月7日,吕其明的作品———交响组曲 《使命》 将在国家大剧院进行首演。说起这部作品的缘起,吕其明告诉记者,《使命》 在他心中已经酝酿了十几年。2000年,8集文献纪录片 《使命》 推出,全面反映党的奋斗历史。吕其明应邀为 《使命》 创作相关音乐。由此他阅读、观看了大量党的历史文献和珍贵影像,触动很深。2012年,吕其明下决心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完成交响组曲 《使命》 的创作。然而,82岁的年纪让吕其明自觉精力有限,于是,他邀请作曲家陈新光和他一起完成这一创作。两位作曲家夜以继日,仅用29天就把交响组曲 《使命》 写了出来。
“当年我用7天写成 《红旗颂》,这次写 《使命》 用了29天。无论 《红旗颂》还是 《使命》,都融入了我对中国革命历程的一往情深和深切感受。”在 《使命》完成初期,这部交响组曲并没有尾声部分。此后的3年多的时间里,吕其明和陈新光两位作曲家不但为这部作品加入了尾声部分,还仔仔细细地推敲了乐谱中的每一个细节,前后五易其稿,终于成就了这部 《使命》。
谈起这次去国家大剧院演出,老人的脸上流露出了孩童似的羞涩笑容。“有种‘进京赶考,的感觉,还有点紧张。”他说,“当晚演出效果怎么样,我的作品究竟能打多少分,还得观众说了算。”尽管已经修改了多次,吕其明表示,他仍会根据观众的反馈来修改乐谱。
“一部文艺作品的作者有没有深入生活,出来的效果大不一样。如果光是坐在家里,我写不出感人的作品。”吕其明说,曾有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他的作品能经久不衰?“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我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与观众的感受一致。我与观众之间,有了交汇,产生了共鸣。而我作品中所有的感情,都来自真实的生活。我认为,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应该是所有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灵魂。”
吕其明交响组曲修改定稿版
《使命》将在国家大剧院首演
排练间隙,吕其明(右)走到指挥台旁,与指挥张亮反复推敲作品演奏细节。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讯 (记者徐璐明) 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主办、上海爱乐乐团承办的 《把心交给祖国———吕其明作品专场音乐会》 将于3月7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吕其明在82岁高龄时与作曲家陈新光一起创作的作品———交响组曲 《使命》 修改定稿版本将在这场音乐会上进行首演。
上海爱乐乐团前身之一是成立于1956年的上海电影乐团,曾创作和录配了1000多部经典影视音乐。作为上影乐团的老团长,吕其明创作了著名的管弦乐序曲 《红旗颂》 等交响乐作品,并为 《红日》 《城南旧事》《铁道游击队》 《焦裕禄》 等超过60部电影创作了经典音乐。
此次音乐会是吕其明70多年创作生涯的集中展示。除了交响组曲《使命》 外,管弦乐序曲 《红旗颂》《城南旧事》 《焦裕禄》,男声四重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女声独唱《谁不说俺家乡好》 《啊,故乡》 等,都是他在各个时期创作的经典作品。吕其明说:“这些作品虽然艺术手法不同,但都融入了我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据悉,来自上海的表演团体巴洛克男声四重唱,青年歌唱家王喆,二胡演奏家段皑皑以及唢呐演奏家左翼伟都将亮相演出。音乐会将由入选“上海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的上海爱乐乐团副团长张亮担任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