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婷)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等一批学生集资为老师马相伯的寓所建电梯的故事,被看做尊师重道的典范。然而,这座电梯如今已不复存在,它究竟长什么模样?是否真的存在过?相关的一手影像资料鲜少露面,而昨天首发的《历史上的徐家汇(修订本)》一书中的一张历史照片,为这一美谈提供了直观的证明。
这是一张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的土山湾航拍图,照片的左上角有一个类似烟囱模样的物体,便是马相伯寓所的电梯。“电梯被安装在建筑外面,从一楼到三楼,很明显是后面加出来的,显得有些突兀,但对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上下楼梯确实会方便不少。”近代史研究专家张伟说,中国高等教育先驱马相伯与土山湾有着不解之缘,他从12岁到36岁一直居住在徐家汇。此后,他随李鸿章从事洋务活动,曾出使日本、朝鲜、欧洲及美国。1897年他辞去清廷的高官,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又重返上海徐家汇,并将哥哥马建勋传给他的在松江泗泾的3000亩良田和地产等,全部捐给教会,创办学校。他出资在土山湾孤儿院西侧造了一幢带有阁楼的三层楼房,上下各有16间教室,取名慈云小学,供孤儿们学习。
小学三楼靠西的5间房间,是马相伯的住处。据记载,这里与蔡元培执教的南洋公学距离很近,蔡元培便每天去马相伯处学习拉丁文,并组建译社。当时,学生们感到马相伯年事已高,上下楼梯很不方便,就集资请人安装了一个小电梯,从一楼到三楼,电梯门正对着马相伯的客厅。日后这些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一样名声赫赫:黄炎培、李叔同、于右任……“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看重师恩,提倡‘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个故事便是最好的例证。”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天纲说。
记者获悉,《历史上的徐家汇》初版成书于2005年9月。2010年,徐汇区文化局怀着对历史认真负责的态度,遍访各相关单位、认真查询有关史料,开启了修订本的编写工作。经过整整5年时间的资料收集、研究、整理,通过对初版文字、照片史料的修正、补充,修订本昨天正式首发。该书正文共分20篇,内容涵盖早期徐家汇主要建筑的历史沿革、重大事件及相关知识链接,并配有大量历史图片。其中,土山湾中国牌楼参加1939年美国纽约世博会展览、20世纪30年代徐家汇观象台全貌等照片均为首次公开出版,弥足珍贵。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