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旸
刚上市的今年第4期《上海文学》杂志,发表了81岁作家王蒙最新中篇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他上一次发表中篇作品《秋之雾》,还是10年前。在评论家看来,这位文学“全能选手”以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广泛探索了多种叙事风格的可能性。王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写这部中篇新作时变得“随心所欲”——“语言怎么合适怎么来。感觉内心一下子开放给了俗世,但立意绝不止步于俗。”
“行文不节制,容易写成肥皂剧”
中短篇小说一直是王蒙尝试叙事艺术创新的“试验田”。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看来,没有一个作家能像王蒙这样多层面地领小说艺术革新风气之先,近60年创作历程中,王蒙大胆“探险”现实主义、意识流、隐喻象征、新笔记体等表现手法,“王蒙体”自成一格,使当代小说获得了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现实的批判力量。
且看这部中篇新作《奇葩奇葩处处哀》,小说中的主人公老年丧偶,好心人为他介绍对象,形形色色情感经历轮番上演,不断冲刷着男主人公的人生体验……在强调可读性的基础上,王蒙为作品中的6名女性注入了更深刻内涵。“当代社会的土洋男女、城乡老少、高低贵贱,拥有诸多可爱、可悲、可笑之处。表面上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洋相丑态,但背后勾画出飞速变化的世间百态,折射了命运的高高低低、坑坑洼洼、苦苦甜甜。”
王蒙称,两年前他就构思好了这部小说,却迟迟没有动笔,就是怕写成不加节制的肥皂剧。他不愿把眼光仅停留在茅屋土炕、人间烟火上,“这个拉拉杂杂可以无限扩展,但行文力度就被削弱了,目前看来,中篇的体量是恰当的”。王蒙觉得,如果读者看完后,能发出“有些人简直是绝了”的感叹,那人物形象塑造也就站稳了。《上海文学》主编赵丽宏认为,《奇葩奇葩处处哀》巧妙地把广阔时代图景,纳入精心编织的文体结构,同时不乏大量鲜活细节,堪称中国当代中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也是作家自身一大突破。
给“奇葩”打上悲情化色彩
重拾当代生活题材的王蒙集中发力,除了《奇葩奇葩处处哀》在《上海文学》杂志刊发,他的短篇小说新作《仉仉》《我愿乘风登上蓝色的月亮》也于今年4月同时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上发表。“即便在我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也没出现过作品在3份文学刊物同时亮相的情况。”王蒙总觉得,还有好多东西要写,“我的精神头很足,计划中的下一部作品将以在瑞士日内瓦的亲身见闻为线索。”谈及耄耋之年笔力仍健的缘由,王蒙笑称:“我喜欢和年轻人交谈,从不断绝与生活的亲密接触。打动我的日常素材,都会纳入创作中。”
作家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把握,从《奇葩奇葩处处哀》的小说名字便能窥得一二。这个标题乍一读有点“怪”,却暗藏了作者独运的匠心。“事实上,‘奇葩’最初是个褒义词,后来演变成网络上的搞笑语言,带有骂人取笑的意味,但这次我给它打上了悲情化色彩。”王蒙认为,小说中性格、背景迥异的女性们,各有苦衷和欲望,没有谁故意要变成某一类奇葩,词语背后传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不理解。“所谓的奇葩,多少带有遗憾、痛心或打着问号的命运色彩。”
在小说中娴熟运用新潮语汇的王蒙,并不排斥网络时代的信息便利和海量化,但他坚持浏览式翻阅不等于阅读,更不能取代严肃阅读。“我主张读一些费劲的作品。除了顺流而下的书,还要读攀援而上、需要掂量掂量的书。”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