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薇菁
欧美地区2200家博物馆、美术馆正在社交媒体上疯传“自拍照”:建筑外立面很美吧?拍一张。无人问津的展品好像很可怜,也拍一张……这就是正在社交网络上举行的“2015博物馆周”活动。前不久还在鄙视游客的自拍行为,转眼就随波逐流,这些欧美博物馆好像有些口是心非。
“博物馆周”为期一周,每天是不同的互动话题。23日第一期的话题便是“博物馆秘辛”。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斯国家博物馆首先揭开它的档案:“你知道本馆创始人詹姆斯·史密斯蒙安葬在哪里?——就在这座城堡之中。也许你曾从他的身边走过哦。”美国现代艺术馆MoMA解密道:“我们曾在2013年,用一台X光检测仪发现了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勒内·马格里特的绘画作品。”大名鼎鼎的卢浮宫也抛出了一个相当有趣的话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卢浮宫曾把馆内珍品放在哪里保存?其中有一些艺术策展人还带着谷歌眼镜逛博物馆,在话题下引发广泛讨论,真可谓一石二鸟的营销手段。
接下来几天的话题将围绕“衍生纪念品”“建筑美术”“亲子互动”和“新创想”展开,博物馆希望能借此互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的反响,留住他们在博物馆参观的脚步。自媒体时代,观众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驻足停留,满足审美上的需要,而是要把观赏经历作为一种“增值”的手段,成为自我价值的快速兑现方法,所以人们逛博物馆、艺术馆的标配少不了智能手机、单反相机,甚至是“自拍杆”。
既然“自拍”躲不过,为何不光明正大地鼓励人们自拍呢?“博物馆周”就特别选定双休日两天,让网友在博物馆中“拗造型”、比剪刀手,把自拍照上传到互动话题上。网友们非但可以拍自己,还可以拍摄自己最喜爱的展品。
这样的营销手法颇见博物馆的无奈。史密斯博物馆宣传总监莎拉·苏里克坦言,博物馆希望“涨粉”,并且以这种方法增加游客人次。但可怜的是,目前史密斯博物馆的某社交媒体账号下,只有100个“非僵尸粉”。
这并不是第一届“博物馆周”。去年,欧洲80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自行发起了这项活动,在网友参与度高涨的利好前提下,今年将北美地区的美术馆一并囊括进来。据悉,这7天的所有交流数据都将得以保存、整理并安放在时间胶囊内,等到2035年再打开。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