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鸿作品《竹简茶具》
紫砂陶艺历史悠久,是中华传统艺术的宝贵财富,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因其独特的地理特质,加上独有的矿产资源,使得紫砂茶具的诞生代替陶土茶具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国的传统技艺特别看重“门派”“流派”,传承脉络颇为重要。紫砂陶艺也不例外,同样重视师承关系和作品脉络。紫砂陶艺的薪火相传,不仅需要个人的创作发展,还需要后人来继承和发扬。“紫砂泰斗”顾景舟先生以精湛的制壶技艺,持之以恒的精神,不仅在长达60多年的抟泥奋进中创作了一大批博古通今的传世佳作,还为中国工艺传承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紫砂人才。以顾景舟为首,李昌鸿、沈蘧华为代表的师门,将紫砂陶艺这门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形成了鲜明的“文人派”艺术风格。
顾景舟在《简谈紫砂陶艺鉴赏》中指出:“抽象地讲紫砂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片面;神,即神韵,一样能令人意远,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陶艺所内涵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李昌鸿的艺术创作风格严格遵循这四个要素,造型大气、线条简练、内涵丰富;作品形象或古朴稳健,或洒脱新潮,但均基于传统而不失创新,富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力。
李昌鸿常提到顾景舟的教导:“学习紫砂成型,做得起不算是种技术,拿捏得体才是本事”。李昌鸿向来十分注重对紫砂成型技艺的研究、传承和培养,基于传统,优化提升,在不同造型、具体作品上充分体现其独特工艺风格,深受行家认可。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紫砂陶的成型工艺在技法处置上对制陶工具十分讲究,而“顾脉·李门”在延续造型工艺的同时,更专注于造壶工具的研发和制作。近百年来,无论是前辈顾景舟,其弟子、李门掌门人李昌鸿、沈蘧华夫妇,还是其后辈传承人,对成型工具都有着极高的热衷度。紫砂陶的制作必须手脑并用,有得法得手的工具是做好作品的基础和保证。行内有句俗语,“能做好工具就能做好各种紫砂品类的造型”,李昌鸿通过对工具的严苛选择和制作,来展示紫砂陶的造型美、工艺美、材质美和实用美的真谛。
李昌鸿紫砂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组壶即为《竹简茶具》,由李昌鸿和沈蘧华夫妇设计并制作,曾荣获1984年春季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作品为紫泥制作,色泽深紫古穆,其创作理念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组壶的灵感来自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深受其中的竹简图片、文字启发,李昌鸿将古老的竹简移于清雅的紫砂壶上,借“竹简”题材,造型成壶,寓意壶中澈泡茗香,如盛满琼浆玉液,似取不尽的知识源泉。此外,竹简上刻的 《孙子兵法》 中“擒庞涓”片段,蕴藏银雀山汉墓竹简风韵,字为竹简隶书,露芒藏锋,深入浅出,读来秀丽而富有骨力。竹简壶是融陶刻、装饰、壶艺为一体的佳作,壶在造型的转化下变成硬朗的竹简,而丝柔的中国结更是在单一中增加了亮点,划分壶形的上下两部分,使整体视觉感受更为协调,形式美油然而增。
一把紫砂壶就是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一种生命表现力。紫砂壶所表现出的态度,有时也是紫砂艺人的态度,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以物寄情,托物言志,此即为“态”。
▲李群作品《一言九鼎》
李昌鸿紫砂艺术传承人李群创作的作品“一言九鼎”,取自成语“一言九鼎”而创作。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其自身便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早期紫砂壶的创作便有以鼎为元素的,并着重于其外形上的互通,如时大彬款“三足圆壶”、吴月亭制“三足鼎壶”等。“一言九鼎”壶肩较高,壶身呈圆腹、似球形,重心下垂感强烈,底部三只乳鼎足托起上部壶身,三弯流灵动有神、极为丰润。曲柄流畅,与壶流前呼后应,壶嘴两边饰对称如意纹样,似待飞的大雁的一双翅膀,轻松、愉悦,“雁”与“言”谐音,“一言九鼎”之意呼之欲出。壶把以曲线构成,与壶嘴相呼而平衡,拉长了横向空间的范围,动感的嘴与把和端庄厚重的壶身既有反差但又协调,可谓相得益彰。取“一言九鼎”为壶名,寓意人与人的交往及整个社会要有原则、讲诚信。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艺术品,任何伟大的艺术革新运动无不伴随着形式语言的创造而诞生。紫砂创造的价值必须要有与时代接轨的特质,同时创造本身也离不开民族的独特文化与土壤。宜兴紫砂壶设计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艺术设计思潮的发展及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而变化。“顾脉·李门”紫砂艺术在其造型中,充分运用变化及统一,对比与协调,比例与尺度,整体与局部,平面与立体,透视与错局,对称和均衡,节奏及神韵的方式,将线、面、体融合,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
艺术本身就是感情,说到底是个人意愿对社会的一种表达;器具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媒介。壶艺的制作和产生就是为了服务生活,我们从生活中获取美的灵感,而又把灵感的美带入到生活中体会。作为当代的紫砂人,更应担负起对这门传统工艺进行传承和创新的重大责任,“顾脉·李门”的紫砂艺术的意义正在于此。
作者:李千蕙 李芃 (分别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硕士研究生、教授)
编辑制作:钱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